2022年11月,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标志着中国文字博物馆全面建成。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由东馆“徽文馆”、西馆“博文馆”组成,功能上与主馆“宣文馆”形成补充,新增“汉字民俗”“字书琼林”“书苑英华”“字里乾坤”四个专题展览,侧重文字应用体验,与基本陈列共同构建起更为系统完整的中国文字文化展陈体系。
中国文字博物馆全景。左侧为汉字公园,主馆后排为续建工程“徽文馆”“博文馆”。赵 楠摄(人民视觉)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市,是我国唯一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自2009年正式开馆以来,逐渐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和文化交流平台。
新馆多维展示汉字之美
中国文字博物馆由一组殷商风韵的建筑群组成。主馆“宣文馆”和附属的字坊、甲骨碑林主题广场于2009年11月建成开放,主要满足文物收藏和展示需求。续建工程的东馆“徽文馆”和西馆“博文馆”,则主要满足博物馆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教育培训等需求。
新馆新增“汉字民俗”“字书琼林”“书苑英华”“字里乾坤”四个专题展览,侧重文字应用体验,与基本陈列共同构建起更为系统完整的中国文字文化展陈体系,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列展示部副主任王双庆介绍。
专题陈列“字书琼林”位于“徽文馆”一楼西厅,主要展示历代字书。一套清嘉庆年间的藤花榭本《说文解字》陈列在展厅中,属于清代第一个依据宋小字本行款翻刻的《说文》版本。这个版本相较于其他版本,其文字讹误缺漏较少,字体古朴,版面清新,世称精美。
游客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内观看展出的卜甲。新华社记者 吴 刚摄
专题陈列“汉字民俗”位于东馆“徽文馆”一楼东厅,通过瓦当、对联、灯谜展现百姓生产生活中的汉字民俗。
专题陈列“书苑英华”位于“徽文馆”二楼西厅,介绍汉字形体演变和书法发展脉络。中国书法艺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该展览以历代书法名家精品为载体,呈现汉字书法艺术的菁华。明末清初书画家王铎的一幅草书卷轴展览于此,行笔流畅,品相上乘。
专题陈列“字里乾坤”位于“博文馆”一楼和二楼展厅,从汉字音、形、义的角度,解码汉字,让游客加深对汉字构型的理解。
续建工程中,博物馆精心设置互动体验环节,让游客在声光电的交互中观展学习:游客可以录制自己的方言上传系统,倾听各地游客留下的特色方言;游客也可以用各种字体书写自己的名字,并扫码保存留念……
甲骨文走出展馆走进生活
中国文字博物馆紧密围绕甲骨文开展研学活动,帮助广大青少年认识甲骨文,深受学生家长欢迎。
甲骨学堂成立于2014年11月,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文公益性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
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学生魏恬依从小就是甲骨学堂的忠实粉丝,从幼儿园起就参与甲骨学堂,跟随社教老师了解甲骨文字,魏恬依说:“可爱的文字就像一个个小精灵,为我打开了奇妙的世界。”随着对甲骨文了解的不断深入,魏恬依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现在她会抽周末时间到博物馆为观众志愿讲解。“中国汉字一脉相承,逐步演变到现在的模样。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也为自己生在甲骨文的故乡感到自豪。”
中国文字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于笑莹介绍:近年来,甲骨学堂以馆藏文物为基础,以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研发100余项汉字主题教育项目,先后在馆内外举办汉字教育活动1000余场,吸引近4万个(次)家庭参与活动。“我画甲骨文字画”等活动,让学生实地体验甲骨烧灼过程、亲手制作甲骨文绘本故事,激发了广泛的学习热情。2019年9月,中国文字博物馆让研学课程走进山区、农村和革命老区的校园。该项目已先后走进河南林州、云南广南、陕西延安等地区十余所中小学校。
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段艳琴介绍:中国文字博物馆还举办“汉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由此转化出的甲骨文冰淇淋、甲骨文消消乐体验版、甲骨文魔方等系列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实现了古代文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创产品甲骨文魔方。王 凡摄(人民视觉)
为解决目前甲骨文释读面临的瓶颈,2016年10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励计划”公告:破译出还没有解读过的甲骨文,单字奖励10万元。2018年6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首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获奖名单,复旦大学学者蒋玉斌的研究成果被评为一等奖,获得10万元奖励。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李宽生介绍,第二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初评已经结束,共收到论证报告84篇,目前终评工作正在推进之中。
字都打造汉字体验基地
建好文字的“家”——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安阳倾力打造“中华字都”的重要一步。
安阳市深入实施“全球甲骨文数字化建设工程”,对甲骨文进行三维数据信息采集,推进殷墟甲骨文云端数据库建设,打造国际国内知名的甲骨文及古文字传承创新区;建设国际汉字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区,举办国际汉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不断推出一批新的汉字文化创意产品;不断完善“中华字都”形象标识体系,推动甲骨文、汉字元素广泛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中。105座甲骨文书屋建成投用,书屋建设采用“甲骨文书屋+公园、广场、社区”等多业态服务模式,结合本地文化元素,为市民提供温馨的阅读空间。
中国文字博物馆字坊,取金文中的“字”的字形。丁俊豪摄(影像中国)
在安阳打造“中华字都”的助推下,中国文字博物馆持续展示文物背后的传统,深入解读历史文明的进程,凝聚社会的文化向心力,增强公众的民族自豪感。“中国文字博物馆将以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对外开放为契机,进一步拓展文字文化项目在国际范围的推广,打造在全球范围内的汉字文化国际体验基地,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努力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和国际性文字文化交流平台,成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增强文化自信的桥头堡。”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刘纪献说。
古今字书源流
中国文字博物馆专题陈列“字书琼林”展示了历代字书。字书是解释汉语字词的著作,包括古代的文字类、音韵类、训诂类专书,是古今学者获取知识、阅读典籍的桥梁。
壹文字类字书
文字类字书就是解释汉字形体和用法的著作。文字类字书最早是识字课本。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当时子弟八岁入小学,识字教材就是《史籀篇》,因此《史籀篇》是我国第一部有文献可考的字书。
秦统一后为推广小篆,推出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以小篆为规范文字编写的识字课本。汉代初,民间将这三篇合为一篇统称《仓颉篇》。《仓颉篇》以“仓颉”二字开篇,收字3300字。
汉代,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字典——《说文解字》诞生。《说文解字》全面展示了汉字构形系统,创立了利用汉字的形义关系研究汉字的科学方法。
明清时期,字书体例结构更加完备,高水平的大型字书《字汇》《正字通》相继问世。官修权威大型字书《康熙字典》则代表了我国古代字书编纂的最高水平。
贰训诂类字书
训诂类字书重在讲解词义,解释名物,其中以《尔雅》为首的“雅书”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尔雅》相传为战国至秦汉之间的学者纂集而成,首创按内容性质分类释词的体例,能够满足人们辨识名物的需要,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词典。“尔雅”的意思是用雅正之言解释古汉语词和方言词。
当时许多学者都为《尔雅》作过注,现存最早、保存完整、影响较大的注本是东晋郭璞的《尔雅注》。《尔雅》还有续篇和增补:展厅中的《小尔雅》是汉代训诂著作,实际上是《尔雅》续篇;《广雅》在三国时编著,目的也在于增广《尔雅》。
叁音韵类字书
音韵类字书在字书的三个大类里出现最晚。魏晋南北朝时,僧人们出于翻译佛经的需要,将汉字的声母和韵母拆分,创反切法来注字音,切韵系韵书应运而生。
《切韵》,隋陆法言撰,全书共收字一万余个,是以当时洛阳音为基础,又兼顾古音及其他方音汇合而成的综合性语音系统,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切韵》的体例也成为后代韵书的范本。
《切韵》之后,学者们大多将韵书分为两个系列,一类是以《广韵》为代表的正统韵书,另一类则是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的近代音韵书。近代音指元明清时代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音系统。
韵图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料。在今天,我们可以借助拼音掌握汉字读音,中国古代没有拼音,要掌握反切的方法很不容易,韵学家便发明了韵图。学习者掌握图中所有音节的读法,再按反切上下字的位置去推求,就能得到正确的读音。我们现在能见到的韵图最早出现于宋代,如《韵镜》《七音略》。
“殷契文渊”数据平台
为甲骨文研究提供助力
刘永革(右)与学生研究甲骨文。张爱善摄(人民视觉)
“殷契文渊”是世界上现有的资料最齐全和最权威且可免费使用的甲骨文数据平台之一,为甲骨文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科研便利,开创了甲骨文研究的新局面。甲骨文数据平台如何建立?甲骨文如何输入?走进“殷契文渊”负责人刘永革的实验室,很多问题就有了答案。
用墨水将核定的甲骨文字形在专用宣纸上写下,随后将宣纸送入扫描仪处理……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里,乔雁群博士正在录入甲骨文字体,刘永革教授随后用图像处理软件优化扫描结果,将图片等信息上传至“殷契文渊”甲骨文数据平台。
2019年10月,甲骨文重点实验室打造的“殷契文渊”甲骨文数据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殷契文渊”共收录甲骨文著作152部、甲骨文图像23万余幅、甲骨文文献3000余篇。
如此丰富的数据,如何检索使用?
刘永革打开“殷契文渊”数据平台首页,有著录库、字形库、文献库三个选项,著录库可以通过甲骨文编号查询拓片信息;字形库可以查询各字相关信息,如各家考释、释字、读音、异形关系等信息;文献库可以查询相关论文。记者用键盘输入“人”字,点击查询,甲骨文单字“人”跳到屏幕上,“人”字在《甲骨文新编》等著作中的解释清晰展示。
“目前,我们正计划运用三维建模等技术,将甲骨文的三维信息加入平台,完善甲骨信息。”刘永革介绍,拓片是甲骨文的传统整理方式,运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可以搜集甲骨的正反面、纹理等,信息更为全面。
2000年,刘永革回母校任教,第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甲骨文输入。过去,甲骨文作为古文字,只能通过图片输入。刘永革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可视化甲骨文输入法,把4000多个甲骨文字形制成矢量字体,按照部首分类录入,通过点击选取,可以直接粘贴进文档,极大提高甲骨文的输入效率。
刘永革的第二个重要课题是建立甲骨文数据平台。刘永革说,殷墟出土了15万多片甲骨,发现单字约4500字,目前仅仅释读了1/3.建立一个线上数据库,可以极大方便甲骨文释读和研究。2018年甲骨文重点实验室获批。实验室同时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先生为首席科学家。在宋镇豪指导下,刘永革带领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团队终于建立了“殷契文渊”甲骨文数据平台。
近年来,安阳市大力传承和保护甲骨文文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主动学习了解甲骨文。安阳师范学院作为传承和保护重要参与单位,将甲骨文研究打造成学院的特色。安阳师范学院开设《甲骨文信息处理》特色课程,利用甲骨文教材编写、甲骨文游戏动漫创作等形式开展甲骨文科普工作,将甲骨文文化基因根植青少年心灵。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188-289681-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