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热点>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22年来的第一次相聚

时间:2017-03-08 11:14:40|来源:中青在线|点击量:19737

今天,蒋光辉终于在昆明见到了他在22年前资助过的孩子,并一起过了一个幸福的生日。当所有人唱起生日歌时,这位79岁老人激动地说:“这是几十年来第一次有那么多孩子给我过生日。”

22年前,在中国民航总局计算机中心工作的蒋光辉,通过“希望工程”资助了11个孩子,其中10个是云南的,1个是贵州的。

最初几年,蒋光辉每年还与孩子们保持通信,给他们寄贺年卡。但随着时间流逝,除了其中两名孩子,其他的都已经失去联系。“希望在80岁前见见这些孩子”,成了蒋光辉老人最大的心愿。

2月17日,老人在网上发布了寻找孩子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半个月来,在媒体和云南、贵州团组织,以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受助学生户籍所在乡镇等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除陶春艳外,其余10名受助者都已联系上了。如今,他们已是30多岁的成年人,有的在家务农,有的外出打工,都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他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纷纷在群里向蒋伯伯“汇报”现在的生活。

为了完成老人的心愿,经昆明《都市时报》牵线,并在携程的支持下,蒋光辉夫妇3月6日抵达昆明,与从云南各地和广东、重庆赶来的叶欧(已改名为叶而)、赵从丽、雀闰忠、孙平英、杨朝虎、雷启玲6名受助者见面。

“我要和你拥抱一个。”当看到这些已是成年人的孩子们时,蒋光辉除了紧紧相拥,一时不知说什么,妻子富淑霞在一旁不停地流眼泪。

两位老人给孩子们准备了一箱礼物。里面有各色各样的围巾、北京特产以及几十盒扎着玫红色丝带的小盒糖果。“这是儿子、儿媳妇和我花了几天时间包装的。”富淑霞说。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蒋光辉还拿出了10个红包,里面分别装着一张崭新的100元人民币,还有一张中国青基会给每个孩子颁发的“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卡上写着“开始救助时间:1995年9月”。这是6名受助者第一次看到这张卡。

“如果没有蒋伯伯的资助,我就失学了。”从云南普洱市孟连县芒信镇海东村赶来的叶欧,至今还珍藏着蒋伯伯在1995年12月6日给她写的第一封信。信上说:“如果有何困难,可以告诉我,我将尽力帮助你。”但她并没有将自己的困难告诉蒋光辉。中学毕业后,家里没钱供她去思茅艺术学校学习,但“蒋伯伯的心意,一直鼓励着我。让我有动力,觉得不能辜负他。”目前,她正在云南民族大学自费进修声乐,同时收集整理村里那些正在失传的佤族古歌,还准备办一个幼儿园,让寨子里的佤族孩子学习汉语。

她用3年时间给蒋伯伯制作了一套佤族男子的传统服饰,从采摘棉花、染色、织布、织花边,全部是她亲自动手。今天,她给蒋伯伯穿上的时候说:“寨子里的传统是女儿要给爸爸妈妈做一套衣服,不过现在会这个手艺的年轻人不多了。”

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石登乡大竹箐村赶来的雀闰忠给蒋伯伯夫妇背来了一块很重的火腿,这是他家用养了两年多的山猪腌制的。他还带来一桶5公斤的核桃油,也是自家压榨的。

10多天前,他的第三个孩子出生的第二天,雀闰忠接到了蒋伯伯正在寻找他的消息,“太激动了”。20多年来,他和父母一直珍藏着蒋光辉寄给他们的一张照片。“他一直激励着我要争口气。”雀闰忠说,自从来昆明一家矿泉水厂打工后,他就把大儿子带到了昆明。“他是我们村第一个在昆明读幼儿园的孩子。”

蒋光辉也一直珍藏着雀闰忠20年前寄给他的山胡椒。那是雀闰忠得到蒋光辉的资助后,他的爸爸专门去大山上摘来的。20年来,蒋光辉舍不得吃,用透气的纱布缝制了一个小口袋装着。当蒋伯伯拿出这袋珍藏了20多年的山胡椒时,雀闰忠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自从他有了寻找孩子们的心思后,我就一直在想怎么帮他实现心愿。”富淑霞深情地说,蒋老虽然近80岁了,但身体很好,走路飞快,76岁还上了黄山。“我曾经想,不如开车带着他去找这些孩子。可是,中国这么大,上哪儿去找。”她说:“是那么多媒体朋友帮助,给了蒋光辉一份最好的寿礼。”

本报昆明3月7日电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188-90998-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建伟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丽江市委副书记:丽江“古城维护费”坚决不涨价
  • 下一篇:央媒观豫 | 河南:大美湿地 润泽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