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外宣>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治国理政新实践)

时间:2016-01-27 09:52:57|来源:新华网|点击量:19134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世界舞台上空回荡的大国之声,铿锵有力,影响深远。2015年9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20分钟讲话,15次热烈掌声。历史铭记,那是该届会议上赢得次数最多、最热烈掌声的一幕。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瞻远瞩,创新外交理念和实践。在世界舞台的中心,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在重大国际事务面前,积极发挥建设性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在一系列双边和多边重要外交场合多次强调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出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巴基斯坦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等,表明同世界各国共同致力于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与进步。

  在联合国讲坛上,习近平强调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五位一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出于中国对世界前途和自身道路的一种战略判断和战略选择,成为中国对世界发展的重要贡献。

  “习近平的主张为未来国际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发展路径”“习近平为创建和维持一个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勾画了蓝图”“中国正在扮演推动世界发展的主角,未来中国一定能够为世界发展贡献更多理念,为国际关系注入精彩的中国元素”……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在世界各地引起强烈共鸣,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协商是民主的重要形式,也应该成为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要倡导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洞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演变大趋势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的前瞻性思考。

  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这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

  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全球性挑战更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中国倡导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让协商成为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中国致力于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

  2015年9月,习近平对美国成功进行历史性国事访问,继庄园会晤、瀛台夜话之后,习近平同奥巴马总统白宫秋叙,再次确认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重要共识,把握不断增长的共同利益,管控彼此间的分歧和敏感问题,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015年,中俄元首相互出席对方二战胜利纪念活动,共同维护国际正义与良知。两国元首2015年内举行五次会晤,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可靠保障。

  中欧合作呈现东西南北均衡拓展、“四大伙伴关系”建设全面开花的良好势头。2015年10月,习近平对英国进行“超级国事访问”,双方同意建立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习近平此访为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深化互信与合作树立了标杆,为中欧合作注入了新动力。

  2015年初,习近平与拉美和加勒比四国领导人共同出席在京举行的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习近平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拉关系全面快速发展,得益于双方对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愿望更加强烈。习近平说,此次会议向世界发出中拉深化合作、携手发展的积极信号,并对促进南南合作和世界繁荣进步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会议标志着中拉关系进入双方合作与整体合作并行发展、相互促进的新阶段,实现了中方倡导、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多边合作框架全球覆盖。

  2015年7月,习近平出席在俄罗斯乌法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习近平在会议发言中呼吁金砖各成员国共同构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弘扬多元文明、加强全球治理的“四大伙伴关系”,并就如何强化金砖国家合作提出具体建议。在当前金砖国家合作面临困难与挑战的背景下,习近平讲话表明了中国愿与其他金砖国家加强合作、携手前行的坚定决心,吹响了金砖国家合作再出发的强劲号角。

  2015年底,习近平对津巴布韦、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并在约翰内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习近平在峰会上强调:“中方将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非洲朋友携手迈向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不少非洲领导人表示,中国是当今世界上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是为了示强,而是为了扶弱;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中国不仅没有殖民过非洲,反而促使非洲获得新生。

  2016年1月,习近平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盟总部。习近平在阿盟面向整个中东发表了重要演讲,提出中国要做中东和平的建设者、发展的推动者、工业化的助推者、稳定的支持者和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稳定、创新合作、产能对接、增进友好等四项行动计划。习近平还强调,中国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中东国家领导人和民众对此反响热烈。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我们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我们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止战维和方面的核心作用,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动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

  哈萨克斯坦有谚语云:“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

  当今时代,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或是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

  奉行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笃信穷兵黩武、强权独霸,坚持赢者通吃、零和博弈,这种国与国相处之道不仅不能解决世界上的问题,反而是制造冲突和战争的根源。

  2014年5月,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发表讲话,倡导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综合,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可持续,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

  困扰世界的诸多危机、争端与难点问题需要各方的智慧与合作。中国深度参与伊朗核问题谈判,积极斡旋南苏丹国内和解,提出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四步走”框架思路,向世界多个热点地区派驻2700余名维和人员,促成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首轮和谈,努力为重启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创造条件。为解决热点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收获诸多肯定与赞誉。

  维和,为和平而生,为和平而存,联合国维和行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途径。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参加维和行动已经25年,成为维和行动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中国宣布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决定为此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今后5年,中国将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

  安全问题极为复杂,既有热点敏感问题、民族宗教矛盾等导致的军事冲突,又有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安全、网络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带来的挑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推进安全治理,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习近平在一系列国际场合倡导推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国际合作齐头并进,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防战争祸患于未然。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要通过发展和安全并重来实现持久安全。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

  2016年1月16日,世人瞩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开业,习近平在开业仪式上表示,他坚信亚投行一定能成为专业、高效、廉洁的21世纪新型多边开发银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增添新力量。

  据测算,在2010—2020年期间,亚洲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总需求高达8万亿美元,而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在亚洲基础设施领域的年度投资规模仅约为100亿—200亿美元。设立亚投行,支持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将为亚洲经济增长注入长久动力。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国际社会热烈响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同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纷纷对接,为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面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全面落实中拉五年合作规划,积极构建“1+3+6”中拉务实合作新框架,以产能合作为突破口推动中拉合作提质升级。

  面向上海合作组织,优先实施已经达成共识的互联互通项目,在未来几年,推动建成4000公里铁路、超过10000公里公路,基本形成区域内互联互通格局。

  面向非洲国家,未来3年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中方决定提供600亿美元额度的资金支持。

  面向阿拉伯国家,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推动务实合作升级换代。

  ……

  当今世界,仍有8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每年近600万孩子在5岁前夭折,近6000万儿童未能接受教育。为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中国建设性地参与制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努力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中国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将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中国还宣布开展“6个100”务实项目,在减贫、卫生、农业等领域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实际困难,受到国际社会一致高度评价。

  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中国推进开放创新、包容互惠发展的重要区域合作平台。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雁栖湖畔主持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取得丰硕成果,为亚太未来合作绘就了蓝图。各方一致同意,将本着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精神,构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着力打造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推动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的亚太梦。2015年,习近平出席主题为“打造包容性经济,建设更美好世界”APEC领导人马尼拉会议,提出一系列中国看法、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为亚太开放创新和包容发展校准航向,有力彰显中国的引领作用。

  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诞生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最紧要的关头,并逐步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平台。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提出中国主张: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推动改革创新,增强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激发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公平包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今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在中国杭州举行。中国将引领这个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取得怎样的新成果?世界期待着答案。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

  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在西方一直颇有市场,文明之间的差异与分歧常被某些人解读为冲突的根源。事实上,正是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

  习近平指出:“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

  “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习近平提出的一系列文明交流互鉴主张,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提出促进青年、智库、议会、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的友好交流,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

  2014年7月,习近平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时表示,中国将在未来5年内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6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000个赴华培训名额以及400个在职硕士名额,邀请1000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党领导人赴华访问交流。

  2015年4月,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未来5年内将向亚非发展中国家提供10万名培训名额;连续在华举办亚非青年联欢节,共邀请2000名亚非青年来华访问并参加联欢;将成立中国—亚非合作中心,进一步推进亚非各国交流合作。

  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中埃文化年,中俄媒体交流年……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正是通过这样平等、宽容、多样的文明交流与对话,人类文明才能够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实现包容性、创造性发展。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5年12月12日是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历史性的一天。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包括《巴黎协定》和相关决定在内的巴黎成果。

  习近平在开幕式上明确指出,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巴黎大会应该摈弃“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

  为推动巴黎谈判取得成功,习近平就此与有关国家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并在开幕式上系统阐述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张,为谈判提供了重要政治指导。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方为促成巴黎大会达成协议作出重要贡献,充分展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此前,中美两国元首于2014年11月在北京、2015年9月在华盛顿发表了两份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这有力地推动了《巴黎协定》的达成,标志着多边气候外交的新时代。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高度评价中美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声明,称中美两国展现出世所期待的领导力。国际主流媒体《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等也都积极评价中美达成的协定。

  中法两国元首于2015年11月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为《巴黎协定》最终达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巴黎大会东道国法国领导人多次表示,中方为巴黎大会取得成功发挥了关键作用。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关于生态保护的生动论述展现出中国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决心。如何避免走百年来西方工业化进程走过的“弯路”,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中国政府拿出切实的举措与方案,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习近平在巴黎强调,中国责无旁贷,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十三五”规划中,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方面,多年来,中国政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为加大支持力度,中国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国同时积极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性责任,兑现减排承诺,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文明进步,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超越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强调彼此之间要弘义融利、风雨同舟、命运共担。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创新与发展,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的继承和弘扬,为国际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理念、开辟了新远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263-29321-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华伟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解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
  • 下一篇:述评:置身做空喧嚣 中国缘何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