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 理论学习>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从历史看官德修养

时间:2016-09-06 17:41:48|来源:时事报告|点击量:16302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岳庆平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的讲话中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015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2004年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曾在《求是》杂志上撰写题为《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的文章,认为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必须法德并举,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中国历代思想家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从政以德。我们党善于继承人类一切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并立足现实,着眼于古代德治思想的当代阐释,以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而《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中,除了公务员的责任、义务和纪律,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等内容,也包括了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从历史看官德修养概述、历史上为何重视官德修养、当前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等三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心得。

一、从历史看官德修养概述

历史一般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为,或者对这些事件和行为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如果转换角度具体而言,历史也许可从八方面定义:历史是人类社会的过程,历史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历史是古今中外的变化,历史是天人关系的探究,历史是人际交往的省悟,历史是立体思维的方式,历史是充满智慧的宝库,历史是做人做事的明镜。唐太宗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即以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为鉴戒。

(一)官德的定义

官德是从政道德,是官员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我们共产党人的官德,应该是为民、务实、清廉。重视官德在中国历史悠久,西周就有“以德配天”与“明德慎刑”的提法,孔子则始终强调“为政以德”,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司马光说,“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经术,其次政事,其次艺能”。

(二)古代官德的内容

中国古代官德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而对古代官德的内容,目前有很多不同的概括,我以下重点谈慎独、安民、用贤、廉政四项内容。

1.慎独。慎是对自身作为的敬畏和约束。古代官德强调八方面的慎,即慎独、慎欲、慎微、慎权、慎友、慎嗜、慎言、慎终。学界对慎独的解释众说纷纭,我认为慎独是指人在独处时自觉遵守道德。《礼记·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曹植《卞太后诔》:“祇畏神明,敬惟慎独。”袁采说,“处世当无愧于心。”叶存仁说,“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国藩说:“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2.安民。《书·皋陶谟》:“在知人,在安民。”晏子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陆机说:“修己安民,良士之所希及。”张居正说:“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黄宗曦说:“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3.用贤。《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管仲认为,官德包括“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强调“士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举天下之贤”。墨子说:“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刘向说:“要在得贤而任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得成功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王符说:“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机,在于明选而已矣。”左雄说:“臣闻柔远和迩,莫大宁人,宁人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考黜。”诸葛亮说:“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受到唐太宗批评。封德彝回答:“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唐太宗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4.廉政。包拯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明代山东巡抚年富的座右铭是:“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薛瑄提出:“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猖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徐榜说:“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玷污,终身玷缺。”清朝陈弘谋说:“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

(三)历史的比较

我们现在学习、践行“三严三实”,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也有相近内容。比如,管子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子强调“修身为本”“克己复礼”。“康熙圣谕广训十六条”强调“敦孝弟以重人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联保甲以弭盗贼”等。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四种价值律中,金律和银律是道德的,铜律是非道德的,铁律是反道德的。金律是“欲人施诸己,亦施于人”,即孔子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为尽己之心,从自我出发,成全别人毫无条件,哪怕有人伤害我,我也成全他;银律是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体谅别人。铜律是“人施诸己,反施于人”,意为别人如何对待我,我就如何对待别人,只讲交换价值的对等;铁律是“己所不欲,先施于人”,即“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意为伤害别人毫无条件,哪怕有人救了我的命,我也伤害他。官员应崇尚金律,以银律为底线,排除铜律和铁律。 

二、历史上为何重视官德修养

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视官德修养,反复强调官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从传世的大量历史文献中,我们可看到不少对今天有参考价值和有益启示的官德思想和相关制度。中国历史上为何重视官德修养,我的研究体会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做官先做人

清代学者徐乾学说:“做官时少,做人时多;做人时少,做鬼时多。”我觉得这16字说得好,可谓大道至简,通俗易懂。这里主要是讲人生观,是讲一个人死后得到的评价,完全是根据其做人的表现。人生百年其实很短,有人认为“如白驹过隙”,所以人生一定要有意义。焦裕禄精神就是短暂铸就了永恒:焦裕禄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精神。我们一般官员不敢追求永恒,但应追求一点长久。我们为官几十年,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莫以善小而不为”,甘愿从自身和点滴做起,为社会和后代留下一点有长久意义的正能量的好东西。我们如果只是拥有很大权力,或者赚了很多钱,但权力不为人民服务,钱都供自己铺张浪费,那是不正确的人生观。权力和钱都是过眼烟云,人一旦“做鬼”后则一无所有。正如俗话所说,人不能把权力和钱带进坟墓,但权力和钱可以把人带进坟墓。

(二)德是立身之本

古人认为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德最重要,因为“人无德不立,官无德无为”。老子说:“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一个人没有道德,就不能完善自身。《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以皆以修身为本。”郑板桥说:“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

以德立身修身,一要内省,二要克己。内省是思想道德上的一种积极的向内探求,而不是对外要求和抱怨别人。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克己是思想道德上的一种严格的自我约束。孔子提倡“克己复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认为君子克己“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关于内省和克己,我举个古代寡母和儿子的例子。在古代社会,对寡母有“三从”的规范,其中有“一从”是“夫死从子”。对儿子有孝顺父母的规范,强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如果寡母和儿子都重视内省和克己,则寡母向内探求:我丈夫去世了,我要听从儿子的;儿子也向内探求:我遵循孝道,对母亲要绝对顺从。这样母子关系一定很和睦。但如果反之:寡母对儿子要求:你要遵循孝道,绝对顺从我;儿子对寡母要求:我爸去世了,你要听从我的。这样母子关系一定会紧张。如从“修身”“齐家”扩展到“治国”“理政”,我们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也有相似之处。领导应多向内探求:我没有给下级提供很好的工作条件,我应该再加把劲,尽力而为,进一步做好保障工作。下级应多向内探求:领导确有苦衷,已为我们做了很多,我们应感谢领导,加倍努力工作。我们现在有些官员,有时向内探求和严格律己不够,而对外要求和抱怨别人过多。

(三)德是为政之要

《尚书·立政》载,官员要具备“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周礼·天官》载,官员要具备“六廉”: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洁,六曰廉辨。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即官员从政要重视道德,如同北极星一样安居其所,其他星则有序地围绕着北极星。孔子还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官员要以自身道德教育和感化百姓。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与西周“明德慎罚”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孔子认为,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天下无道”,所以他周游列国,提倡德政,致力于变天下无道为有道。他强调德政的正面功能,认为德政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重要标准。君主和官员只有施行德政,百姓才能遵德而行,天下才能长治久安。董仲舒说:“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狱矣。”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为官重视道德,不接受私下贿赂。其子孙粗茶淡饭,步行出门。有朋友劝他为子孙置些产业,杨震不肯并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这个馈赠不也很丰厚吗!”杨震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有一次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他以前举荐的秀才王密正好担任县令,于是王密深夜前来拜见杨震,并怀揣十斤黄金为礼。杨震说:“我很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王密说:“深夜没有人知道我给您送黄金。”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王密羞愧地拿着黄金回去了。

(四)德是立国之基

国家的治理一定要重视官德,很多朝代由盛转衰往往是因为官德颓废,所以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曾读过一本书,书名用了李商隐的话:《从政再提醒——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本书从艰苦奋斗明鉴、简朴节约撷英、廉洁从政衷言、骄奢淫逸警示、进德资政新语等5个方面,列举了古今众多正面和反面人物,通过对他们的剖析,提醒官员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做党员和群众的榜样。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全党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党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就要靠头脑清醒,靠保持“两个务必”。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古往今来,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

三、当前如何加强官德修养

当前如何加强官德修养,政界学界有大量研究成果,而且很多方面都需要强调。我这里只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慎、公、廉、学、悟五个字和官箴书,以及曾国藩和焦裕禄的官德修养,分八方面谈谈当前如何加强官德修养。

(一)慎独慎微

常言道: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官有所畏,业有所成。《诗经·大雅》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说法。民间也有“丢失一颗钉子,坏了一个蹄铁;坏了一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的说法。宋太宗赵光义将“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字颁于州县,立于衙署大堂前。州县官吏坐堂理事,即可看见这16字,以警戒其秉公办事,从政为民。德鲁克认为:“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二)一心为公

一心为公包括古代官德中的安民和用贤,因为只要做到了一心为公,当然也会做到安民和用贤。官员要不计个人利害和毁誉,跨越名利关、亲情关和亲信关,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有人提出,一心为公要求官员在意识上摒弃做官发财的腐朽“官”念,要求官员不把个人得失作为制定政策的前提,要求官员在选人用人、利益分配、资源管理时要公正,要求官员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不欺上瞒下。

一心为公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的“天下为公”,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和历史底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元素。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官员应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好能够真正自觉自愿践行,并带领党员和群众“日用而不知”。

(三)清廉为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执法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主要看两点,一是公正不公正,二是廉洁不廉洁。这两点说起来简单,要做到就不容易了。要扭住职业良知、坚守法治、制度约束、公开运行等环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

我们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正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清廉为政需要从四个层面理解:一是不敢腐。现在强力反腐,既打老虎又拍苍蝇、一般官员不敢腐了。二是不能腐。我们通过不断健全规定,完善制度,一般官员不能腐了。三是不想腐。我们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官员理想信念坚定了,自觉了,当然不想腐了。四是不必腐。我作为政策研究者应提出这个层面,就是使官员能够以薪养廉和体面生活,从而不必腐。我不主张高薪养廉,但我认为以薪养廉和体面生活,对官员是必要的。完善制度涉及很多方面,其中之一是完善官员的基本工资制度。我们目前官员的基本工资制度不太合理,因为主要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标准,那时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还享受某些福利,所以都未包括在基本工资之内。现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都逐渐市场化了,但是官员工资的基本结构没有太大改变,有些官员尤其是年轻官员,有时不足以支付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花费,不足以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

(四)加强学习

官员一定要加强学习。读书是重要的学习途径,特别是读经典。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曾国藩说,“我这一生,无一日不读书。”“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毛主席在延安时说过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毛主席这样讲是希望领导干部努力学习,也体现了毛主席活到老、学到老的境界和精神。其实,毛主席年轻时就写过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我们还要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只学习不思考则迷惘,只思考不学习则危险。孔子还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康德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结合的重要性。

(五)学以致悟

佛学文化特别重视“悟”,讲究“觉悟”。在学和悟的关系上,我认为学以致用对官员非常重要,其中的“用”既包括对具体工作的“有用之实用”,也包括对整个人生的“无用之大用”。但在重视学以致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学以致悟。特别是对“无用之大用”而言,往往难以直接学以致用,一般是首先学以致悟,然后悟以致用。学以致悟要悟理悟法悟情,尤其要学道悟道。当然在学道悟道的基础上,也要行道弘道。这里的“道”主要指中华文化的大道理、大法则、大智慧。在学道悟道、行道弘道的过程中,我们官员的内心一定会更恭敬、更纯净、更虚静,我们的官德修养也一定会加强。

比如我们看太极图就要学以致悟,我主要是悟八个字: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所以强者要修身律己,厚德载物;弱者要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再比如我们看五行相生相克图也要学以致悟,我主要也是悟八个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五行相生相克图是一个封闭的圆圈,外面相生,里面相克。说明任何事物都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而任何事物也都生或者克另一种事物。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生或者克,达到极端又会引发反生或反克。强弱都是相对而言,都会受到制约并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为官为人不能用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生态学上的某些现象也能说明类似道理,如汉代刘向在《说苑·正谏》中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从学以致悟或学道悟道行道的角度,我的切实体会是:我们官员一定要学在当下、悟在当下和行在当下。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官员还一定要证在当下:一要证明我们官员的身体与心灵是同步与和谐的,目前有的官员身体走得比较快,心灵走得比较慢,出现了身心的不和谐。二要证明我们官员自身的价值,我们一定能通过自身的不懈奋斗,实现自己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人生目标。

王国维用晏殊、柳永和辛弃疾的三句诗,提出的人生三种境界,可供我们官员实现工作目标和人生目标时借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六)官箴书

官箴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宦海指南”和“牧民宝鉴”,专讲为官之道,一般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特别强调官员的修身立德。有人认为,官箴书在中国古代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国家系统中,官德修养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兴衰存亡,影响到社会风尚及民风的好坏。所以,就最高统治者而言,希望通过官箴加强各级官员的道德自律,约束官员的思想和行为;就官员自身来说,可以从官箴书中汲取前代官员的为官之道。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箴书,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学习和思考。有人总结说:官箴书中最简练的是宋代吕本中的《官箴》,最规整的是元代张养浩的《三事忠告》,最深刻的是清代陈宏谋的《五种遗规》,最实用的是清代汪辉祖的《学治臆说》。宋代吕本中的《官箴》指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明代《功过格辑要》进一步指出:“操持不外‘清、慎、勤’三字。清者大节,慎者无误,勤则能理,昔人所谓三字符也。取全条而熟玩之,有贵其刚毅无私者,亦由清而致;有贵其谦抑不肆者,亦由慎而致;有贵其关防不漏者,亦由勤而致,则斯三言可以该矣。舍此三言,其亦何能为政哉?”

(七)曾国藩的官德修养

曾国藩为官比较成功,有人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相为将一完人。”众所周知人无完人,这种评价失之过高,但曾国藩的官德修养,确有值得我们官员借鉴之处。

曾国藩提出,“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办大事的人胸怀要宽,肚量要大,能忍善忍”,“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总以钱少产薄为妙”,“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曾国藩重视修身、克己、养德,每天必做十三件事: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写日记、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曾国藩在遗嘱中说:“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八)焦裕禄的官德修养

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查风向、探水流,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办法。他带领干部访贫问苦,为群众争取救济粮款,把保障民生做到了百姓心中。他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焦裕禄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他病危时,用尽全力断断续续地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实现兰考人民的要求,心里感到很难过。我死了不要多花钱,省下来钱支援灾区建设。我只有一个要求: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焦裕禄去世后,人们在他病床的枕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时说,“要重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要见贤思齐,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来好好照一照自己,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铸就了永恒,焦裕禄精神是这样,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都是这样”,“我们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18-54194-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刘钊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
  • 下一篇:人民日报:主动做好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