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曾国藩的读书之法

时间:2015-12-17 15:41:16|来源:|点击量:23849

 曾国藩的读书之法

成大事者,必先读书

科举时代,能够考上科举的毕竟比例极少,大多数读书人始终徘徊在科举大门外,于是不少人一边准备科举,一边大骂科举。

古今对比,多数人对待读书的态度都抱有一种严重的功利性。在现在的人看来,读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读书就是为了赚大钱、娶美女。

反之,曾国藩读书就表现出一种不同于时人的思想。他早年学文学,除了应试这个目的之外,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想成为一个文章高手。他有这个志,所以他也敢目无余子,在京城考试时,就想和当时最厉害的文章高手们比个高低。

在科举时代,一般人考上科举后,再读书的人就很少了。就算是现代人,多数人认为大学毕业了,读书时代就结束了。该读书时买不起书,工作后又不想读书,或者找借口说没有时间读书。

曾国藩虽然也是科举出身,却有着一种比时人更超脱的观念,那就是不专一于科举,能中举固然很好,在他看来,科举出仕的好处主要就是能尽孝道,慰藉高堂;即便不能中举也不必太在意。他曾告诫六弟曾国华:

吾谓六弟今年入泮固妙,万一不入,则当尽业前务,一志从事于先辈大家之文。年过二十,不为少矣,若再扶墙摩壁,役役于考卷搭截小题之中,将来时过而业仍不精,必有悔恨于失计者,不可不早图也。

余当日实见不到此,幸而早得科名,未受其害,向使至今未尝入泮,则数十年从事于吊渡映带之间,仍然一无所得,岂不腼颜也哉?此中误人终身多矣!温甫以世家之子弟,负过人之资质,即使终不入泮,尚不至于饥寒,奈何亦以考卷误终身也?

这番话说得真有振聋发聩之感,这不仅是对六弟所说,莫啻于对洪秀全等人所说。

曾国藩认为,读书治学有为人、为己之分。孔子也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什么叫为己?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文章,为了自修而读书。为人就是为了装门面给人看而读书,或者为了谋饭碗而读书。

曾国藩始终坚信,读书是修身立志、储才养望的关键途径。

他说过:“成大事者,必先读书。”读书是“夺天下人之心,为我所用。”“养成读书好习惯,一辈子不寂寞。”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曾国藩而言,读书不是为了赚大钱、娶美女的工具,读了一辈子书的曾国藩读出了乐趣,读出了金石之声。“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读书有志,敬德修业

曾国藩认为,读书第一要有志。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恒,第三要有识。

没有志,就如一个人没有方向。茫茫书海,一个人一生能读书几何?可见,没有志是不行的。有了志,读书便有了方向,沿着自己的目标而有选择地读书,所谓书山有路,志就是路。

曾国藩一生手不释卷,读书到死。哪怕是在战争最激烈、最忙的时候,他仍然读书不辍。同治十年(1871年)以后,曾国藩的身体每况愈下,可以说一天不如一天,作为理学修养甚深的他在一月十七日写了几句箴言,警示和鞭策自己读书不要放松。

这几句话语是:“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他认为“暮年疾病、事变,人人不免”,而读书则贵在坚持,并能在读书中体味出乐趣。

他打破传统,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曾国藩虽然很强调“德”,但他并没有将道德修养置于象牙塔内,而是将它与修业做事联系起来,一方面努力敬德,一方面不断修业。修业就是通过读书、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办事能力、处事才干。“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尤其是到了晚年,曾国藩越来越重视君子的才识。

中国古来就重视分别君子小人,曾国藩对此提出“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知人诚不易学,晓事则可以阅历黾勉得之。晓事则无论同己异己,均可徐徐开悟,以冀和衷;不晓事则挟私固谬,秉公亦谬。”可见,无论是德还是才,都需要后天的读书学习、导引和修炼。

曾国藩的读书之法

读书之法,用曾国藩的话来讲就是“博”。“气吞余子无全目,学如富贾在博收”,确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反对“读书在精不在多”的说法。

曾国藩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学业精进,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朱子全书》中活学活用“朱子读书法”。通过书本与宋代大儒朱熹的“相遇”,32岁时的曾国藩于读书方面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子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者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曾氏所说的“克己之学”,就是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猛火煮”,就是博学,时间上集中精力猛读。“慢火温”,就是反复温习、品味。

不久,他又悟道,读书要有恒: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通过读书,他同时培养了自己的恒心,这表明曾国藩从读书中参悟到的境界已非一般。由此,曾国藩才能论读书之乐。在写给儿子纪泽的信中,曾国藩论读书之乐颇为亲切: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

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

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这一快也。

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曾国藩的读书总结

晚年,曾国藩还对自己一生的读书情况做了一个总结:

平生读书,百无一成,而于古人为学之津途,实已窥见其大。

所谓“窥见其大”,首先是立定规模,博观群书,然后是求精求熟,约取精髓。正是这样,曾国藩才能从书中读到真学问。当然,这又与曾国藩读书格外重视书中之味、闲适之境、旷远之趣等与事有关的一切。好读书不仅培养了他穿透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迷雾的能力,也造就了他能从微几之处洞察历史的走向的敏锐。

人必先“润身”,方能“及物”,这正是曾国藩与一般理学家、词臣们迥异其趣的地方,因此,曾国藩的学问既立规模,又有真知大源。因而《清史稿》在评价曾国藩事功之时指出:“国藩事功,本于学问。”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26943-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武帅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驻马店市第三届中青年戏曲演员大赛落下帷幕
  • 下一篇: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