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赵向阳
正阳县成功创建河南省首家,全国唯一的以花生产业为主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县域经济,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努力把正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全国花生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先进科技转化的中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区、乡村振兴的先行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创建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找准并解决影响和制约产业园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有针对性、操作性以及创新性强的调研成果,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园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产业园建设情况与成效
(一)健全组织,高位统筹抓园
一是成立组织。成立了以党政正职任组长的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的发展指导、政策扶持和工作协调。设立了花生产业服务中心和花生研究所,具体负责产业园创建工作。二是明确责任。实行“四个一”制度。即一个项目、一个县领导分包、一个工作团队、一套推进方案。每周召开一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例会或现场观摩会,及时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问题。三是严明纪律。建立“三个一”机制,即每周一检查,两周一通报,一月一总评,定期晒进度、晒成绩、晒效果,对项目进展缓慢的牵头人和责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或工作约谈,对连续两次通报落后的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有效促进了工作开展。产业园历时11个月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打造了“正阳速度”。
(二)创新机制,政策引导促园
一是产业扶持。出台了《正阳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正阳县加快花生食品加工企业发展意见》、《正阳县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土地流转等若干奖励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龙头企业投资花生精深加工业,延长花生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形成百亿级的产业集群。二是破解金融难题。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投资68亿元,发挥中央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采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担保贴息”等方式,财政投入4.8亿,撬动社会资金63.2亿,破解了金融难题。中央奖补资金主要用于转型升级主导产业、加快现代要素聚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示范引领绿色发展五个关键环节16个子项目。三是破解用地难题。把花生产业产地初加工、田间冷链仓库、烘干设施设备等附属设施用地纳入设施用地范围,通过调整存量土地资源、增减挂钩土地平整,优先解决园内引进的科技含量高、对花生产业和农户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建设用地需求,提供建设用地3800多亩,为园区的建设用地提供保障。
(三)广纳人才,科技支撑强园
一是引进科技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中国花生首席专家张新友等6个花生体系的60多位专家学者,在正阳成立首个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立1个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工作站。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花生首席专家张新友院士为花生种植顾问,聘请农业农村部南京机械研究所书记、农业机械化推进花生专业组组长胡志超研究员和青岛农业大学尚书旗院长为花生机械顾问,聘请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花生食品学会会长王强研究员为花生加工顾问,使最新科研成果在正阳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助推花生产业提质增效,止目前,科技成果转化27项。二是鼓励创业创新。集聚创新人才,在产业园内开展“市外淘园,创客空间”等活动,激励正阳县及其周边各界专业人才创业,促进创意资本向乡村流动。三是发展智慧农业。与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等6家科研单位合作,组建区域协同创新联盟,在产业园内建设花生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化工程、花生产业投入品减量化示范工程、花生产业物联网集群示范工程、可溯源电子商务示范及品牌文化工程、智慧农业虚拟展示中心示范工程等智慧农业“五大工程”项目,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原产地可追溯。
(四)拉长链条,融合发展建园
一是做优一产。整合全县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交通、水利、林业等各类涉农项目集中投入到园内,建成农业高标准良田。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合作,先后引进张新友院士团队培育的优质高产抗病的远杂、豫花高油酸花生等系列新品种,良种率达到100%。与首席花生科学家张新友院士团队合作,依托良好的花生生产条件,在正阳建成了高油酸花生等良种繁育中心。二是做强二产。按照“上争、下促、外引、内培”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君乐宝、鲁花两个“国家品牌计划”龙头企业落户正阳。2018年君乐宝生产酸奶和花生奶等饮品18万吨,销售额达20亿元,税收7000万元,带动就业600多人。鲁花浓香花生油加工项目以生产食用油为主导,年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可消耗花生米30万吨,花生加工使正阳花生就地转化增值。培育花生天地、正花食品产业园、八个人电子商务等花生深加工企业30家,生产花生食品8大系列50多种,形成了龙头带动、品牌集中、品类齐全的加工体系。三是做活三产。引进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在正阳建立全国首家农产品交易中心——正阳渤海花生交易中心,2018年9月7日,“正阳花生”成功上市,每天全国2000多家花生报价来自于正阳,话语权和定价权出至于正阳,正阳成为中国花生的价格中心和交易中心。京东、阿里巴巴等建立正阳花生产品电商物流中心,实现花生产品从正阳出发,卖向全国,销售世界。注重花生产业发展与花生文化传承相融合,围绕花生品种展示、栽培历史、营养价值等,建设以花生为主题的花生文化展示展览中心,完善花生文化交流平台。以豫菜协会为依托,研发160多个以花生为食材的佳品,形成具有正阳地方特色的“花生宴”,正阳被授予“中国花生美食之乡”。
(五)提高水平,集聚要素助园
一是机械化。在有两个机械产业园的基础上,县财政投入2亿元建成第三个花生机械产业园,目前花生机械生产企业38家。出台奖励政策,每申报一项专利所需费用由财政奖励,新研发的花生机械没进入农机补贴的按销售价格的40%补贴,支持花生机械生产企业转型升级,激发本土企业研发热情,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24项,年产各种花生机械6万多台,其中11家企业生产的8个种类17个型号的花生机械进入河南省农机补贴目录,产品除远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新型农机具的研发与快速推广,使正阳花生从播种到管理,从收获到初加工,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花生收获期由原来的45天左右,缩短为现在的7天左右,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二是规模化。出台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正阳花生天地以农民土地入股分红,流转园内土地1.2万亩种植高油酸花生,吸纳周边农户务工100多人。红旗合作社在园内建立村级分社26个,托管土地5万亩,为社员提供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一站式配送服务,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省农民投资成本。园内主导产业覆盖率98%,带动全县88.6%农民种植花生170多万亩,辐射周边省市县种植花生近1000万亩。围绕花生产业链催生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82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75%。三是职业化。依托正阳花生学校、农广校、农技校等培训机构,2018年开展现代农业技能培训120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273人。组织现场会、科技直通车等拉网式培训农民13万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20万份,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了农民训后的高质量就业,推动了农民职业化。
(六)优质安全,绿色发展兴园
一是绿色化。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推广措施,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园内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10%和15%,农产品抽检合格率100%。积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共获批“三品一标”农产品32个,认证比例达85%,170万亩“正阳花生”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二是标准化。研究探索以起垄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高效无公害栽培集成技术六统一模式,即统一供种、统一栽培、统一技术、统一供肥、统一管理、统一回收。大幅度提高了我县花生的质量和单产水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打造国内一流的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被国家、省花生专家称为“正阳模式”,在全国推广,花生种植标准出自正阳。三是循环化。围绕花生“吃干榨净”,用花生秸秆养湖羊、奶牛,用花生壳种植食用菌、养生猪、开发养生枕,用花生叶茶开发养生茶等,花生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利用牛、湖羊的粪便制作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和花卉专用肥,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循环利用。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拉长了花生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促进了花生产业振兴。园内建成了“四个基地”(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企业高度集群的花生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地、花生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和“六个中心”(花生良种繁育中心、花生加工研发中心、花生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花生产业双创孵化中心、花生产品电商物流中心、花生文化展览展示传播中心)。花生产业也实现了六个方面的跨越(由人工耕作向全程机械化的跨越、由种花生向种花生种子的跨越、由卖“原字号”向精深加工的跨越、由一产独大到融合发展的跨越、由传统产业向装备集群的跨越、由大众花生向品牌花生的跨越),传统农业大县转型升级,脱胎换骨。二是叫响了正阳花生品牌。“正阳花生”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阳县被命名为“中国花生之都”“中国富硒花生产业化基地县”“中国(国际)花生产品交易中心”“一县一业”全国农产品加工发展典型、全国乡村振兴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一县一品”全国农产品扶贫品牌示范县、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花生、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国家花生良种繁育基地。“正阳花生”作为中国好产品,被中宣部《中国推介》栏目推介到海内外。2019年5月10日中国品牌日,在上海举行的“2019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活动发布会上,正阳花生作为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进入前110排名34位,品牌强度为857,品牌价值为98.54亿元。全国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现场会、2019年中国花生产业发展论坛、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中国农民电影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培训班四个国家级活动先后在正阳举办,产业园呈现出了融合发展、品牌突出、特色明显、效益显著、生态优良、辐射面大的鲜明特点,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全国13个省市120多批次1500多人来正阳考察花生产业发展和产业园建设工作。三是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不仅促进了花生产业的系列深度开发,而且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目前,花生综合收入达到28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一产比重达40%,到2018年的26.6﹕28.6﹕44.8,改变了典型平原农业大县一产独大的局面。正阳县县域经济在河南省排名从2016年第89位上升到2018年第59位,上升30位。
二、存在问题
我县花生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在基础设施和高标准良田建设、规模化经营、提升公共服务、绿色发展、融资渠道、完善产业技术体系等方面上还存在着突出问题。
(一)园区管理机构有待健全。根据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要求,成立园区管委会,具体负责产业园创建的日常事务。但在园区管委会的规格、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方面没有批准、核定,制约了园区管委会机构组建进度。目前我县成立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筹委会办公室(正阳花生产业服务中心),编制6名,具体负责产业园创建的日常事务,人员不足。
(二)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花生生产过程中,由于天气原因,制约了生产要素,造成减产和品质降低,影响了农户种植花生的积极性。目前,全县乡村田间沟渠、道路、水井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或功能缺失,需要重新修建和完善。
(三)规模化经营有待推进。由于受到小农思想影响、土地流转体系不规范、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等原因,制约了花生生产的规模化推进。连片土地由几十甚至上百农户承包,如果以农民自发的零星流转为主,只要其中少数农户的土地不流转,经营主体虽然承包了大量土地,但仍然改变不了地块分散的状况,最终很难形成土地集中连片、实行规模经营,从而影响土地整体种植效益的提高。同时,由于转出土地农户担心打工经商收入不稳定,担心政策变化,怕土地转出后失去土地,大多数采取短期转包的方式。据调查,我县土地流转除转让和互换外,流转期限在两年以内的占到了80%以上,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很少。
(四)科技水平有待提高。按照我县花生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全国花生良种繁育、加工研发中心、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产业双创孵化等科研中心,但县级农业技术和硬件设施都与产业发展要求不相匹配,尤其在技术人员培训上、标准化检验室上、实验基地建设上缺少人才、技术、设施支撑。
(五)融资能力有待加强。园区建设是一个多产业集聚、多业态融合、多项目叠加的综合性平台,涉及线条多,建设范围广,资金投入大,财政资金只能作为撬动资金,需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园区创建中来,但作为县一级,融资平台少,融资渠道窄,短期内很难融到足够创建资金。
(六)绿色发展理念有待提升。现有的生态农业技术多为传统技术的简单叠加或组装,技术创新和开发不够。比如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上支持不足、技术上研究不够、推广上力度不大、转化上渠道不宽等。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村容村貌、环境卫生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改变农村广大群众生活习惯,提高群众环境意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意见建议
(一)规划引领,加大园区建设力度。一是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坚持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园区建设规划与我县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有机结合,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扶持方面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持续发展”,把产业园区规划好、建设好。二是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步伐,实现在增强特色产业上有新突破,在土地集中、稳定流转上有新突破,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有突破,在科技争先、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把园区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细化量化年度实施方案,实行“路线图”管理,“秘书制”服务,确保园区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加强园区管委会机构建设,落实管委会职能、配套经费和专职工作人员,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突出重点,夯实园区发展基础。一是加快园区道路、沟渠、水电、通信、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高标准建好园区基础设施,确保交通便捷、沟系畅通、排灌自如、道路循环成网;按照生态化、景观化、设施现代化的要求,抓好园区内的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确保园区环境整洁美观。二是紧紧抓住食品与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新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要引进深加工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走优势开发、规模发展之路,使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生产、技术、销售、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中心、土地银行等多种形式服务机构,逐步创新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和企业,探索股权量化、入股分红、信用合作、利益分享模式,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服务,形成成片流转、集约开发、规模经营的格局,增强园区发展内生动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三)多元投入,增强园区发展后劲。一是以园区为平台,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将各类涉农资金集中使用,实现项目和资金的无缝对接,精准投入产业园建设,补齐发展短板。二是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优先保障产业园建设需求。三是加快县级融资平台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公司、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机投资园区建设。四是探索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园区的途径和办法,加强银企对接,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在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为重点企业、农户组织打通资金流动链条,破解融资难问题。
(四)科技支撑,助力园区提质增效。一是建设人才队伍。引导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科技人员下乡创业;加强科技培训,加大对企业员工、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使其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适当降低招考门槛,并落实住房、待遇、子女就学等政策,促使人才招得进、留得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组建现代农业专家库,解决高新农业技术人才奇缺现状。
二是创新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围绕人才技术需求,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实施“1+1+N”(研发团队(即第一个“1”)、地方推广团队(即第二个“1”)、以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N”个服务对象)的服务模式,实现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快产业技术的集成、转化、示范与推广,逐步形成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层次清晰、工作制度严明、科技支撑有效和服务对象明确的农技推广新模式,推进园区更好更快地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培育品牌,提升园区产品效益。一是利用县电视台、广播、公众号、公示栏等实有平台,广泛宣传假药、假肥危害,提高群众防范意识,教育农民牢固树立产品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二是农业部门与市场监督管理局要加强配合,强化执法手段,配齐检测设备,加大虚假宣传打击与产品检测力度,抓好质量管控。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科技攻关,通过精细包装、活动推广、线上线下联动等举措,扩大产品品牌知名度。四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强化品牌创建和推广,立足资源优势,推进一产向二产融合、向三产延伸,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销一体化格局,提升市场竞争力,壮大园区自身实力和带动能力。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9-254185-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