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超
摘要:近年来,河南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与先进省份相比,河南省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综合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文化体制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文化消费水平低,文化消费意识淡漠;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文化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高,影响力有限。加快河南省文化发展,必须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文化发展成功经验,努力闯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文化发展;中原文化;比较研究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资源广博丰厚,潜力巨大。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河南是中华龙文化、姓氏文化、农耕文化、汉字文化、礼制文化、道教和佛教文化的起源地与发展地,是中国都城文化的源头,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河南以其丰富的文物古迹被誉为露天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根在河洛”、“根在中原”得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普遍认同。河南省历史文化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和独特优势。近年来,河南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省文化发展怎么样?在全国文化发展中处于什么层次?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简要的比较,希望能为河南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文化产业综合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
目前,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的河南来说,文化产业总量小,占GDP比重偏低。2010年河南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367.13亿元,而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已突破千亿元。2011年,广东、山东、上海、北京、湖南等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达2529亿元、2300亿元、1940亿元、1928亿元和1012亿元,均是河南的两倍以上。2012年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为14311家,从业人员43万人,实现增加值338.7亿元[1]。而北京市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89.9亿元,同比增长17.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文化创意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单位达6800多家[2],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与河南相邻的山东省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同比增长16%,高于同期GDP增幅。此外,河南核心层在文化产业的整体格局中比例较低,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分层结构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之比为34.7:19.0:46.3,而这一比例在2008年是35.7:22.1:42.2,相比之下结构仍有待改善。属于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属于文化产业“外围层”的娱乐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广告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及网吧等新兴文化产业比重偏低,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单位的人员规模偏小,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亟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3](P11)。
贾斯汀·欧康纳文化、传媒和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在进行竞争力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对各省市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综合评分,按照总的综合得分的差异进行了层次分类,并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得出结论:2010年,我国各省市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5个省市区为第一层次,河南、山东等9个省市区为第二层次,陕西等17个省市区为第三层次。其中,河南省在全国排名第12位[4]。
二、文化体制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入,各省加大工作力度,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累累、亮点频频。在这一过程中,北京、上海、河北、江苏、安徽等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尤为突出,通过探索出的切合各自实际、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各省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空前繁荣局面。
北京市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加快推进文化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促进首都文化资源整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设立文化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统筹100亿元支持文化发展。完成3家文艺院团和首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研究制定首都高端文化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文化“走出去”的新途径新形式,提高首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上海市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企业。在转制文化企业实施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和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稳妥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行公共文化设施和项目委托管理,创新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运营机制。
河北省实施挂图作战、倒逼工期,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目前,全省169家出版社发行单位、223家电影制片和发行放映单位、92家文艺院团、4家新闻网站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11个设区市和各县全部完成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和电台、电视台两台合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全部建立。
江苏省采取先进典型引路,以体制改革促生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使江苏省文化产业连续5年30%左右的高增速,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领跑者。
安徽省敢为天下先,安徽文化企业改制迸发空前活力。自2005年以来,安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四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越汽车产业增加值,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的新亮点。
然而,同国内先进省份比起来,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近年来,河南省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建立起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运行机制。2003年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结束了多年来的“双轨制”,改变了文化单位与国家的关系,过去国有的文化机构开始向独立的市场主体转变,但是,长期形成的体制矛盾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彻底解决的。况且,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市场开放的步骤不协调,文化市场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也没有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关系。这些情况也不是只有河南才存在的,而是当前国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但相比起来,河南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相当坚巨。
三、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文化消费水平偏低
河南省公共文化事业投入不足,从文化事业费总量看,河南在全国位次居中。从人均文化事业费来看,河南已连续多年全国倒数第一。比如在2007年,河南省的“文化强省”战略刚刚起步,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为15.04元,其中北京市最高,人均文化事业费达77.75元,其次是上海市,为60.06元,河南省最低,仅为5.89元[5],其差距是明显的。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河南省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2010年,河南省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10.12元,但仍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同先进省份比起来,仍有较大的差距。排名前几位的北京、上海、青海、西藏、天津等省市,分别达到82.44、元80.92元、73.07元、70.12元和43.55元[3](P9)。这表明河南省公共文化投入还很不足,在这方面政府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文化产品是通过市场而充分显示其价值功用的。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文化消费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但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河南省虽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要求,这种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偏低,文化消费观念尤其滞后,没有形成健康的文化市场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支出依然偏低。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524元,无论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17位。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0838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仅为741元,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仅为6.8%,低于全国7.2%的平均水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82元(全国4382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仅为250.47元,占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仅为6.8%,低于全国8.4%的平均水平 [3](P10)。消费水平低,文化消费意识淡漠,直接制约着文化市场的发展。相反,大量的不健康的文化产品充斥了有限的市场空间,致使品牌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广大中小城市,甚至农村的中心城镇,仍然充斥着大量的盗版产品,更有黄、赌、毒的文化产品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加之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拜金主义倾向,导致人们的信仰危机,这对文化的发展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对较低的文化消费制约了河南文化市场的发育,主要是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河南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影响全省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再就是缺乏创新产品,河南的文化产品依然是在传统中徘徊,文化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较低,新兴文化消费品发展不快;三是文化产品的供给滞后。文化产品是文化消费链条的上游,因此文化产品的丰富度如何,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等都深刻地影响着文化消费的发展。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目前,河南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的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其他省市的文化建设相比,无论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在商业创意与策划上,河南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能叫响全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还屈指可数。根据2011年“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排行榜”,河南唯一入选的“少林寺”,其品牌价值仅为66亿元,不到杭州9120.572亿元的百分之一。而湖南的浏阳花炮、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湖南卫视、快乐购、韶山,其品牌价值分别为1028.17亿元、308.571亿元、129.986亿元、116.571亿元和106.286亿元[6]。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缺少知名文化品牌的支撑力,是制约河南省文化产业成长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拳头产品和重点企业,小型企业居多,资源相对分散,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的能力较弱,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使得产业主体呈“小、弱、散”的局面。2012年12月22日,在第四届文化创意产业与品牌城市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了全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排名,按照综合、生产力、影响力、驱动力4项指数,河南没有一项进入全国前10位[7]。河南省现代大型文化企业不多,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表现在文化业态上,数字出版、手机报纸、网上书店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不充分。以数字出版为例,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作为河南省出版传媒业的龙头老大,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已建成了中国出版网、大象电子书、戏曲出版网等10个数字化出版平台,但相比之下整体规模较小。2011年,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4.6亿元[8],按照河南省的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实现年销售额超5亿元[9]。而安徽出版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山东出版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2012年都跻身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双百亿文化传媒企业,成为中国“文化企业30强”[10]。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在全国形成8~10家务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形成20家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这意味着河南省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11]。
五、文化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高,影响力有限
河南正在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走向文化产业化之路,努力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文化品牌。在这些文化品牌中,虽然有一部分影响逐步扩大、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有的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但是,大多数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还仍局限于国内和区域内,市场化程度不高。虽然近年来有一些文化产品走出去,但是形成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的东西不多,更没有形成国际知名品牌。在2011年深圳文博会上,中南大学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排行榜”,共有15类200个品牌上榜。在该排行榜中,河南仅有“少林寺”一个入选,与文化品牌众多的北京、上海、广州是无法相比的。而同在中部的湖南,竟有22个“湘”字号文化品牌上榜。在前50名中,河南没有一个,而湖南就有5个名列其中[6]。在该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文化品牌报告》中,有33个年度入选文化品牌,其中河南也仅有“大宋·东京梦华”入选。自2006年至今,中南大学已连续8年发布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共发布282个文化品牌,其中“湘字号”文化品牌38个,占13%,“文化湘军”品牌在全国脱颖而出。2004年11月10日,文化部命名第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共42家,河南没有一家[12]。截至目前,文化部已命名五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共273家,河南共9家,占全国总数的3.3%。而北京市和广东省各达22家,各占全国总数的8%。2011年11月23日,文化部发布2011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没有一家[13]。2012年5月,国家公布了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河南也没有一家[14]。当然,仅凭这些结果并不能完全说明中原文化知名度不高,但不可否认,它们仍然是考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从目前河南文化发展来看,文化产业依然存在片面追求追求数量化的问题,整个文化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的格局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缺乏产业链的经营和品牌产品的局面仍在持续,文化产业核心层发展不突出,精品太少。
综上所述,河南近年来通过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但是,总的说来,河南省文化发展的水平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先进省市相比,仍然有着明显的差距,与河南省文化资源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建设独有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使命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河南省要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深入探讨和总结先进省份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与河南省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出台河南省的文化建设规划,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努力闯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明超:《以新产业园区发展看河南产业发展及未来新趋》,郑州文化艺术网,
http://art.zynews.com/artnews/2013-05-21/1968.html
[2] 郭宇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全国领先 企业将赴港洽谈》,新华网,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21012/112113351873.shtml
[3]谷建全,卫绍生.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31个省市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结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
http://www.ccitimes.com/chanye/chanye/2012-06-29/6777367773.html
[5]《2007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北京最高 河南最低》,郑州图书馆,
http://www.zzlib.org.cn/xxhc/news/yjxw/2008/6/08661525292944.html》
[6]中南大学、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版、红网:《文化品牌 魅力无限——2006-2011年度中国文化品处于总报告》,红网,http://zt.rednet.cn/c/zt/20416/
[7]《各省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公布 北上津列综合指数列前三》,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yzyd/local/20121225/c_114149280.htm
[8]《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打造精品特色品牌出版》,大豫网,
http://henan.qq.com/a/20120530/000447.htm
[9]《中原出版传媒集团 数字出版高歌猛进》,大河网,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0-12/22/content_439873.htm
[10]《第五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新浪网,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30518/061915507214.shtml
[11]《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动画产业网,
http://www.cnaci.com.cn/html/dhzx/gnyw/2051.html
[12]《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7476218.htm
[13]《2011年度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影响力评价结果发布》,中国文化传媒网,
http://www.ccdy.cn/zhuanti2011/whcysfjd/index.htm)
[14]《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公布》,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2-05/18/c_111986623.htm
(原载《传承》2013年第11期)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9-57288-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