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网络中国节·端午>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粽享端午欢乐多

时间:2023-06-22 11:32:46|来源:河南日报|点击量:4430

 粽享端午欢乐多

6月20日,洛阳市涧西区中信小学开展手工劳动课堂包粽子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黄政伟 摄

粽享端午欢乐多

6月19日,宝丰县育才幼儿园开展包粽子、缝香袋、划旱船欢乐端午节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王双正 摄

来河南“粽”享嗨玩

□本报记者 温小娟

今年6月22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假期,河南多个文化文博场馆、旅游景区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让观众游客体验端午节里浓浓的文化味儿。

让观众充满期待的是,6月22日端午节当天,河南博物院首次夜间开放,举办“端午夜未央”主题活动。此次活动挑选了三个展厅开放,同时开展文物打卡盖章、“华服来潮”换装秀、华夏古乐端午诗乐会、“饕饕食集”等丰富多彩的互动品鉴项目,还有宋代点茶、端午香道等深度体验,让观众在端午之夜沉浸在馆中——“寻龙”“赏乐”“着华服”“品美食”,领略端午文化内涵的传承,享受一场独特的文化盛宴。

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于一体的民俗节日。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专门推出“探”仰韶、“折”香囊、“编”彩绳、“绘”凉扇等活动,在讲解员带领下,观众可在博物馆里探寻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亲手制作小香囊,编制五彩花绳、制作清凉扇,为家人祈福纳吉。

端午节期间,郑州图书馆除了正常开放外,还精心组织20余场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将推出“浓情端午经典传承”“话说端午节及节日遗产保护”两场公益讲座,以及亲子活动非遗项目之“浓浓端午情,趣味中国结”,小朋友和家长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学习中国结的制作。此外,还举办端午节民俗知识答题活动,以及“四季童读”新书推荐展等,让读者更真切地体会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假期,观众到郑州美术馆新馆可免费欣赏“刻痕·印象”青岛市美术馆馆藏中外版画精品展、“中原画风·河南省优秀青年美术作品提名展”、“可触摸的记忆——江苏省美术馆藏艺术档案文献展”等展览。

记者了解到,全省各地景区面向端午节假期和暑期旅游纷纷“放大招”,发布了诸多优惠政策和特色活动。

6月22日,郑州建业电影小镇将推出国风端午“粽”情嗨主题活动,让国风民俗与新潮玩法创意融合,赠送五彩绳、清凉水球大战取香囊、国风汉服大巡游以及精彩古典戏法,晃梯、飞人等传统杂技热烈上演,为游客带来一场沉浸的端午体验。

为更好满足游客消费新需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创新打造别样魅力的“夜经济”产品,6月21日,“夜幻城”暑期档将正式上线,同时推出长达68天的“夏日焰火大会”,让游客在绚烂的烟花下许下心愿。

开封清明上河园推出“千年粽子展”,带游客了解各个朝代粽子的特点与故事,游客还可体验投壶、射五毒、套圈、旱地龙舟、包粽子等游戏。更热闹的是,该园区“万粽迎宾”活动回归,宋代“皇帝”携“后宫嫔妃”、“文武百官”穿越而来,与游客共度端午品香粽,共祈安康。巡游中,还有一群“车夫走卒”为沿途的游客发粽子,赠雄黄酒。梦回千年过端午,步入画卷游清园,来这里感受一场传统端午盛宴吧。

“上力草”变身非遗文创品

□本报记者 李凤虎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梦珂 实习生 李若含

民间在端午节用“上力草”束悬挂门上,以驱除害虫、毒气,有的还编成各种小饰物佩戴在身上,达到辟邪除秽和健身的目的。每逢端午节,吃“上力草”打鸡蛋已成为豫东一带的习俗。

当“上力草”遇上非遗文创,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6月21日,记者走进虞城县刘氏传统本草佩香制作技艺工作室,香珠手串、香牌摆件、香牌挂件……一个个非遗文创产品摆满了工作室,凑近香珠手串,一股淡淡的中草药香味扑鼻而来。

“这个手串叫‘上力草手串’,香味是‘上力草’散发出来的。‘上力草’气味类似佩兰,独特的香味可以起到调节心情、疏肝理气的功效。”刘氏传统本草佩香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刘建党说。

“上力草”,又名“伤力草”,起源于殷商时期,从商朝起在商丘繁衍至今,故又称“商力草”或“商立草”。当年商代名相伊尹在南亳一带(今商丘)曾用这种草为百姓治病防病。伊尹在发明汤药之前,引导乡民选择“上力草”,制成佩戴品驱蚊驱邪、防病养生。

刘建党介绍,“上力草手串”的制作需要配合十几种中药,纯手工制作而成,前后要经过中草药晾晒、碾磨成粉、和成面团、发酵、手搓成型、阴干陈化、手工打眼等十多个工序,香味可保留数十年。

刘氏传统本草佩香制作技艺是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代传承人专注于佩香养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打造“伊尹佩香坊”,采集黄河故道流域的艾草、藿香、薄荷等十多种香草,尤以“上力草”作为本土材料,坚守古法制作,让本草保持自然芳香。

“之前更多的是制作香囊、手串进行佩戴,时间长了,大众也会有审美疲劳。”如何才能让芳香中草药走进生活,增强实用性呢?将芳香中草药和传统文化融合起来的想法出现在刘建党的脑海中。

渐渐地,一款款中草药与中华文化以及殷商文化融合的文创产品出现了。“我们现在会在摆件上雕刻具有中华文化标志的图案以及商字图案,既有观赏性,还具有养生作用,让人眼前一亮。”刘建党说,目前刚推出了一款用中草药制作的“上力草象棋”很受欢迎,让大家在下棋中养生,在养生中下棋。

“上力草”是商丘特有的植物,如今在商丘市梁园区水池铺镇、虞城县界沟镇、睢阳区路河镇等地都有种植。“为更好地延伸‘上力草’产业链,传承好非遗技艺,一直以来我们立足伊尹文化,根据自家非遗古方,用‘上力草’等多种香草制作贴近生活的文创产品,打造商丘独特芳香。”刘建党说。

河南粽子香飘海外

本报讯(记者 孙静)又到端午粽飘香,遥寄游子解思乡。记者6月20日从郑州海关获悉,今年以来,该关共监管保障河南出口八宝粽、蜜枣粽等277.5吨,货值517.2万元,出口市场涵盖美国、日本、沙特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河南美食持续丰富“世界餐桌”,其中,粽子出口需求一路高涨。为推动全省更多特色优质粽子品类走出国门,郑州海关多措并举,助力粽子生产企业出口“换挡提速”。

日前,思念食品出口到澳大利亚的一批440箱、2.1吨的速冻粽子,在历经20余天的航程后,运抵悉尼港。“多亏了郑州海关签发的官方卫生证书作为‘护照’,我们这批货物才能按照澳方进口要求快速通关,赶在端午节前顺利进入澳方市场。”思念食品外贸经理杨桦说。

据了解,国外许多国家对食品进口都有着严格的限制标准,除了产品质量,标签、封装方式等也均有相关要求,且会动态调整,若企业了解信息不及时,货物达不到进口国标准,抵港后便无法通关,会造成较大受损。

为帮助企业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郑州海关主动收集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准确掌握糯米、豆类、肉、蛋等粽子主要原料的要求,及时指导企业合规生产。通过开展转基因、兽药残留、微生物和污染物等安全卫生项目检测,确保产品符合进口国相关要求。此外,为保障出口粽子以最快速度通关,郑州海关为企业提供“7×24”预约通关服务,并采取“提前申报”“预约查检”“证书云签发”等智慧手段,提升粽子通关效率。

“在助力本土粽子‘走出去’的同时,我们更要推动本土粽子品牌‘走出去’,进一步增强河南食品企业的海外竞争力。”郑州海关食品安全处处长沈莉介绍,为加强对河南知名食品品牌出海的保护,郑州海关主动送政策上门,向知名食品企业宣讲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政策和用处,从权利人审核到具体IP备案申请,指导企业完成商标权备案,为“河南牌”粽子出海贴上“护身符”。

一株草撬动百亿产业

□本报记者 刘晓阳

每到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有使用艾草的习惯,或插于大门之上,或制作成香囊。

6月20日,在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景象。在产品展销大厅,艾条、艾柱、按摩精油、洗护产品、艾绒家纺、艾灸家具……各种艾草产品琳琅满目。“我们的艾产品供不应求,尤其是节日临近,订单更是呈现‘井喷’状态,生产线几乎没停过。”该公司负责人查洪付说。

“品质是决定艾草药效的关键。品种、产地、栽培技术、药材生长年限、药用部位、采收时间和季节、产地加工、炮制方法等都是影响其品质的重要因素。”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梁慧珍说。

长期以来,南阳艾草生产大多延续传统的粗放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种苗混杂、退化、水蒿严重、抗病性差等现象。新品种选育、种苗繁育及其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成为制约艾草产业规范化生产、艾产品提质的瓶颈。

近年来,在河南省重大专项“道地宛药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和省“四优四化”优质中药材专项支持下,省农科院集聚市县各级农科系统专家,协同攻关,先后选育出“郑艾2号”“郑艾3号”“郑艾14号”“南阳艾8号”“南阳艾9号”等艾草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的出绒率高、挥发油含量高、产量高,满足了不少艾加工企业的生产需求。

“只有加强对种植、加工、生产和流通等环节的规范化管理,药材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梁慧珍说。针对当前艾草生产中存在的品种混杂、退化等问题,省农科院中药材专家团队在南阳等地示范推广精准除杂、倒茬重栽、平茬促壮等标准化种植技术,促使示范田艾草植株整齐度高,利于机械化采收,实现艾草从种植到收获各个关键生产环节的标准化,从源头上为艾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原料。

科技赋能推动艾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南阳,一株艾草撬动一条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带,并朝着一、二、三产业融合态势发展。南阳艾草种植面积达30万亩,“南阳艾”产业原料生产占全国85%以上,各类艾制品生产占全国市场的70%以上,“南阳宛艾”区域品牌正在逐步打响。

除了南阳,我省还有多个地方也有艾草种植。汤阴北艾,也称九头仙艾,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汤阴、洛阳、平顶山、济源、驻马店等地均有分布。梁慧珍告诉记者,随着近年艾草在国内市场出现消费热潮,艾草产业已逐渐成为我省多地带动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小小槲包寄乡愁

□本报记者 王小萍 本报通讯员 聂金锋

又到槲叶飘香时。

6月21日,临近端午节,从卢氏县瓦窑沟乡耿家店村龙首山庄里,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几位农家大婶围坐在一起,正忙着制作槲包。

出生于卢氏县五里川镇的著名教育家、翻译家曹靖华曾写过一篇散文——《粽香飘飘忆当年》,他文中所说的“粽”就是指家乡的槲包。文中详细地写出了槲包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方法,并对槲包充满了回味。他说:“一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只看到粽子,没有看到过这种食品,只有故乡的伏牛山区才有。”

槲包其实是一种用槲叶包裹黍米制成的另类“粽子”,只因槲叶是伏牛山区独有的特产,所以槲包在伏牛山区以外较为少见。槲树是多年生落叶乔木,《本草纲目》记载:槲叶,气味甘、苦、平,无毒,具有止血、止渴利小便的功效。它和艾叶一样,会产生特有的香气。每当端午,人们会上山采摘槲叶,包裹黍米煮制槲包。

“包槲包的时候,要把两张大的槲叶相对摊平放在左手掌上作为外层,再放上两片小槲叶,放上适量泡好的米、豆。之后,把包裹黍米的槲叶对叠起来,从一侧打卷压实、压平,将上下边封住,再如法制作另一个,用苇草丝把两个捆扎在一起。槲包要煮10个小时左右,这样槲叶的香味才能进到黍米中去。”卢氏县槲包省级非遗传承人卢云生边说边示范。

煮熟的槲包软糯黏滑,有黍米和槲叶的香味,配以砂糖或蜂蜜味道更佳。槲包在卢氏县历史悠久,深受百姓喜爱。如今,当地把槲包作为致富产业来发展,通过线下和线上销售,美味的槲包登上了全国各地百姓的餐桌。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564-293980-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胡海洋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时政微观察丨端午寻根 文脉绵长
  • 下一篇:联播+|粽香万里飘太空 民俗久远寄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