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双创周展示的我省智能监控机器人。本报资料图片
100天内,嵩山、神农种业、黄河三大省实验室相继挂牌运行;10月16日,首批8家省中试基地、10个河南省产业研究院正式揭牌;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在龙子湖畔启动……下半年以来,河南科技创新迅疾发力,一股强劲的创新发展热潮正在中原大地蓬勃兴起。
6月11日,省委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努力打造全国创新高地”;9月7日,省委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并将其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写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省委省政府果断布局,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
当前,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省正锚定“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这一目标,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积极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两个确保”提供有力支撑,将“创新”这一热词写入河南发展新篇章。
“嵩山”揭牌 标记新高度
□本报记者尹江勇
努力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像嵩山一样屹立在中华大地。7月17日上午,省委书记楼阳生亲手为“嵩山实验室”揭牌,中原科技崛起的新高度就此标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嵩山实验室主任邬江兴告诉记者:“嵩山是中原的一个地理性标志,取名嵩山实验室,是希望它成为中原科技力量崛起的一个标志。”
2018年,邬江兴和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在论证网络安全问题时,萌生了共同成立一个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平台的想法。
在嵩山实验室筹建的两年间,曾有不同意见在争论交锋:信息产业领域是我省的短板,究竟有没有必要再投入大量资源?
“当今,信息技术正重塑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新格局,这个领域什么时候起步都不晚。不起步,我们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对此,邬江兴观点鲜明。
量子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解决行业应用内生安全问题、实现数字社会治理现代化……未来,嵩山实验室将瞄准这些前沿科研方向发力攻关,着力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些重大原创性成果,从而支撑带动河南万亿级的信息产业发展。
站在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起点上,嵩山实验室将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建设“国家实验室平台、国际一流创新平台、国家前瞻性产业孵化平台”,推动招才引智,孵化独角兽企业,成为带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9月7日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向全省释放出了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气狠抓创新的鲜明信号。在这一战略布局中,以嵩山实验室等为代表的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工作重任在肩,冲在前列。
挂牌后几个月来,在龙湖之脊,中原科技城核心位置,一台台塔吊不停运转,一辆辆卡车来回穿梭……“山”字形的嵩山实验室主体楼群正加紧施工,河南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新高峰,将从这里拔地而起。
神农种业 做强农业“芯”
□本报记者刘晓阳
12月28日,记者来到省农科院花生基因分型实验室时,孙子淇博士正在利用高通量分子育种平台筛选抗病材料。“终于找到了抗青枯病的个体,今天的活没白干。”已经忙活了仨小时的孙子淇松了口气说。
随着神农种业实验室的建设进度不断加快,作为省农科院花生团队的一员,孙子淇也承担起花生分子育种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任务量也越来越大。”
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神农种业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作为我省首家种业省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有着清晰明确的建设目标:争创国家种业实验室或成为国家种业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打造世界种业科技创新高地。
前不久,神农种业实验室对外公布了近期启动的三个项目,围绕主要粮油作物和畜禽,在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与调控网络、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突破性种质创新、高效育种体系构建与突破性品种选育等三个方面下大功夫开展科研攻关,力争在短时间内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在10月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上,到神农种业实验室展位咨询的求职者络绎不绝。3天时间,展位共收到120余份国内各大知名院校博士生、硕士生的求职简历。
据悉,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主要牵头单位已选派20余人组成工作专班,开展科研条件建设、科研管理、综合行政等工作。目前,实验室在省农科院本部过渡性办公,总部位于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预计明年6月投入使用。
为了更好地建设种业实验室,实验室工作专班还前往湖北、广东等地,了解湖北洪山实验室、广东岭南实验室等相关种业领域的省实验室运行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孙子淇深有感触地说,“组建神农种业实验室,对我们年轻科研人来说,是一个施展拳脚的大舞台,一定要抓住机会,为实验室早日取得突破性成果贡献一份力。”
科技赋能 打造幸福河
□本报记者刘晓阳
“第一次理事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我们正在组织专家会商,为近期即将开启的重大研发项目,引进首席科学家,组建一流团队,凝练一流课题。”
“实验室总部设在龙子湖,积极与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
……
12月29日一见面,黄委国际合作与科技局副处长席会华就把黄河实验室的最新进展一股脑儿透露给记者,“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很多事情都在齐头并进。”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前夕,我省第三家省实验室——黄河实验室揭牌。紧接着,在省委、省政府和水利部的统筹指导下,黄河水利委员会迅速成立了黄河实验室建设管理办公室,并组建工作专班,先期开展科研条件建设、科研管理、综合行政等相关工作。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从“推动”到“深入推动”,700多天里,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驶入“快车道”。
根据筹建方案,黄河实验室锚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瞄准流域系统治理国际前沿,把握“水—沙—碳—能”要素,致力前瞻性、原创性核心技术研究,建好特色科技链条“关键环”,支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黄河全域统筹和科学调控,开创大江大河治理新局面。
“黄河实验室要为黄河和河南引全国乃至全球之智,把人才引到河南来,引到郑州来,真正实现人才本地化。”席会华说,黄河实验室由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郑州大学等高水平科研单位联合共建,并由清华大学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设立学科集群,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纽带,组建“核心+协同”团队,联合攻关、实现突破。
“关于实验室课题的凝练,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商榷。”说完,席会华便步履匆匆奔向会议室。
重建重振 新“航母”起航
□本报记者师喆
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在郑州龙子湖畔举行。记者从揭牌仪式上了解到,省科学院主要设置基础学部、产业学部、未来学部三大学部,并将积极对接省内高校、骨干企业、地方政府,筹建研究所、产业研究院、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刚刚落户郑州的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聚变”)正是其中之一。12月18日,超聚变郑州生产线首台服务器下线,预计年产量可达20万台。
记者从省科学院了解到,双方将在数据中心节能设计、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等研究方向展开合作。一边是拥有强大科研力量的省级科学院,一边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与IT基础设施提供商,两者相遇,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共建产业研究院所,一方面能为科研院所破除物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并根据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另一方面,企业发展也有了技术和人才的有力支撑。”省科学院研究员宋晓辉说。
除了超聚变,省科学院还将与中光学集团、宇通客车、洛阳轴承等多家领先企业开展合作,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压电器、光电、先进装备、生物医药及器械、食品等领域建立多家产业研究院。
类似的融合发展模式也出现在省科学院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中。首创“三园一器”运营模式,构建研发—中试—转化—生产的全过程支撑体系,成为省科学院为沁阳这座豫西北小城定制的“发展密码”。
创新提出“以研究所办院”“以实验室办院”“以产业研究院办院”的模式,着力打造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推进重建重振工作过程中,省科学院探索远不止于此。
如今,省科学院正在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演绎一场“天作之合”。以省科学院为“天”,专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以中原科技城为“地”,提供发展空间、公共服务;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桥”,连通“天”与“地”,连接研与产。
重建重振省科学院,高起点高水平推动院城融合、院地融合、院企融合,这艘河南科研的新“航母”才刚刚起航。
转型
12月29日,在郑州正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正在装配智能加注装备。本报记者王铮摄
今年以来,我省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大力布局未来产业,以转型谋发展,以转型促跨越,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发展的韧劲、后劲。锚定“两个确保”,我省正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优势再造战略、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推动转型在更广领域实施、向纵深迈进,全省产业正持续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智慧岛屿 引得凤来栖
□本报记者何可
2021年10月21日,全省首个智慧岛——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在郑州市郑东新区揭牌。智慧岛是备受关注的中原科技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重任。
过去五年来,一系列支持政策相继出台,资本、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加快向智慧岛聚集。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中原龙子湖智慧岛积极构建“智慧岛、基金岛、众创岛、人才岛”和“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创新宝地、创业福地”的“四岛四地”产融生态圈。
聚焦于大数据核心产业,智慧岛确立了“一岛一环两园一带多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包括环龙子湖10余所高校、云湖智慧城、白沙大数据产业园、郑东新区白沙科学谷以及数个产业园、科技城等点状产业楼宇。
智慧岛的78栋楼宇、416万平方米建筑中,数据交汇,生机勃发,目前已经入驻200多家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和超过2800家相关科技企业,拥有12家省级大数据双创基地,引进了华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阿里巴巴全生态体系中原总部、海康威视中原区域总部等平台和企业,吸引了211家私募投资基金机构。另有4家国家级科研院所、3大国家级平台、12个院士工作站和6家省级研发平台聚集于此。
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四周建设了15所高校,聚集了28万名师生,人才资源丰富,初步建立了“空间+孵化+基金+服务+生态”的双创全链条服务。目前环岛高校已根据各自专长建立了不同特色的众创空间,如与仲景宛西制药公司联袂开发新中药的河南中医药大学众创空间、以博士点建设为高起点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孵化基地等。这些众创空间均在发挥孵化作用,一批创新项目与创新人才在这里诞生。
同时,岛上还建立了“智慧岛大学生创业街”“欧美同学会海创中心”“豫籍人才回归创新创业园”,多渠道为智慧岛提供人才支撑,为产业发展筑牢底座。
如今的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已经成为大数据高端人才集聚地、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和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地,形成引领试验区加快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并具备了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正星科技 走出“国际范”
□本报记者孙静
2021年12月23日,郑州正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迎来好消息:作为唯一的中国品牌,正星科技从全球9家竞标企业中脱颖而出,顺利中标国际知名跨国石油公司全球采购项目。
从郑州出发,正星科技在海外市场不断向纵深拓展,全球合作伙伴升至62家,产品出口65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国内能源消费终端综合服务龙头企业,正星科技主要为加油站、加氢站、加气站、充电站等提供智能加注装备及智慧管理系统,产品和服务国内市场占有率居于前列。
“正星科技在国际化进程中又迈出重要一步,通过树立更高的行业标准,将带动全省能源加注设备产业整体升级。”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能源加注设备成为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全国约55%的加油装备产自我省,尤其是郑州市,加油机生产规模居全国首位。
2021年,在全球疫情冲击下,正星科技海外市场却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中标非洲百座加气站项目,更与南美、非洲等多个国家级石油公司达成合作,海外市场营收同比增长102%,创历史新高。
秘诀何在?正星科技国际业务总监鲁贺立给出的答案是:开放思维。
“在开放中对标国际一流,通过与世界知名企业角力,倒逼自身转型升级,是企业始终走在行业前列的最大动力。”他说。
1999年,正星科技就加入世界石油设备组织,并对标国际标准提升质量,取得国际计量OIML、欧盟ATEX等行业认证,敲开了全球市场大门。同时,坚持与荷兰NMI等权威机构合作,建设研究中心,设立攻关项目,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持续实现自我革新。
正如正星科技,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实现转型升级,是我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我省提出全面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发力,借助强大的开放优势带动豫企纷纷出海。世界市场的充分竞争、新消费理念的输入及新装备、新技术的加速引进,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于2022年1月1日开始生效,这为我省开放发展带来新赛道和新战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郑广建说,我省企业要抢先一步,把握这一重大开放机遇和政策红利,主动融入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提升供应链韧性,嵌入产业链关键环,积极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辣条一哥”拥抱数字化
□本报记者卢松本报通讯员王涛
12月28日,室外寒风凛冽,位于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卫龙集团生产车间内,一个个身着防护装备的工人在流水线上忙碌,一袋袋新鲜的辣条在全方位保护中“走下”生产线……
“临近双节,产品供不应求,24小时加班生产。”卫龙集团工业互联网项目负责人张翼飞指着机器旁的一个黑色盒子说,“这是传感器,全靠它的帮忙,保障生产线正常运转。”
原来,调味拌料锅是卫龙集团生产线的重中之重,但温度超过30摄氏度,就会影响生产线的运行。以前,需要工人来回巡查,费时费力。今年,卫龙集团专门在每台机器上安装了传感器,随时收集机器运行的各种信息,并实时监控机器温度。
“只要温度异常,系统就会发出预警,手机可以同步收到信息,立即安排人员解决问题。”张翼飞表示,数字化转型升级后,调味拌料锅的每锅搅拌时长、总出锅次数、出料时长等都能智能化控制,进行标准化生产。
数字化转型不仅保障着生产线的安全,也更好地守护着食品安全。在生产线末端,员工拿着手机,对每袋刚下线的成品进行扫描。“每袋产品都有专属二维码,一扫就能清晰地知道它的身份信息,包括生产基地、车间、生产线等。”卫龙集团数字化总监崔文文说。
作为一家年销售额超过41亿元的龙头食品企业,卫龙集团是当之无愧的“辣条一哥”。近年来,卫龙集团积极拥抱数字化,通过引进智能化车间管理系统,借助数字技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最近,卫龙集团又与腾讯云达成战略合作,将借助其优势技术、产品和生态资源,建设企业专有云平台,围绕生产、运营、管理层面进行全链路数字化,加速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休闲食品行业标杆。
“今年,企业招聘了一大批85后,组建了数字化中心百人团队,联手腾讯云等打造数字化智能化产业赋能平台。”崔文文说,这样就能快速且精准对接协同工厂,打通上下游供给服务资源,从而实现规模化定制生产,提升区域产业协同效率,精准触达目标消费者。
光电“头部”抢滩新阵地
□本报记者孟向东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司马连竹
“我们要抢滩未来、树立品牌,立志成为头部企业。”12月29日,中光学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段时间,围绕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该公司加速谋划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积极融入南阳市光电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力争推动相关产业实现“1000亿元产值、年产10亿只镜片、推出‘N’个畅销终端名牌产品”的目标。
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中光学(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光学集团、霖鼎光学和南阳投资集团共同投资设立的高端光学研发中心,也是中光学布局的“创新飞地”。据了解,该研发中心将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人才和科技优势,从事数字化微纳光学技术研发、微纳光学器件制造工程化研究、国际化人才队伍培养、相关技术孵化及引进。
借智引智,做强自身,中光学集团的发展道路也是不断转型之路。作为地处南阳的大型国有光电上市企业,中光学集团多年来潜心重大装备、关键材料、先进工艺与核心器件的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在功能光学薄膜、光学棱镜、虚拟显示光波导器件、数字微显示光学引擎、激光电视等设计制造领域,不断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主导产品能力居行业领先地位,已广泛应用于光电信息产业与国家重大工程。
在相关技术领域,中光学集团正逐步成长为“国家队”的主力军,新一轮转型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
“未来,中光学集团将持续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中光学集团负责人表示,将致力推动技术升级,集聚高端人才与创新要素,高水平高质量与河南省科学院共建光电产业研究所;依托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持续攻关关键工艺和核心技术,牢牢掌握产业链供应链的中高端、关键环;用自身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拉动下游产业实现集群发展,着力补链强链延链,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促进产业链集群与品牌建设一体化发展,致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光电企业,为南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光电产业特色基地作出贡献。
传承
孩子在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体验彩陶文化。本报资料图片
2021年,中原文化“盛装出场”,一路惊艳,太多时刻值得铭记。
百年前,仰韶村遗址的彩陶惊世出土,开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之门。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河南考古界备受鼓舞、深感振奋。
这一年,“河南考古太牛了”深入人心。河南发现世界上最古老铸币作坊等多项重大考古发现频频登上热搜;14项(16处)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这一年,黄河国家博物馆、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等标识性工程建设相继落地。这一年,《唐宫夜宴》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折服海内外观众;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甫一亮相,便吸引各地观众为了“一座城”纷至沓来。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厚植文化底蕴,续写文化传奇,璀璨的黄河文化之光照亮着现代化河南建设之路。
百年仰韶考古正青春
□本报记者张体义
2021年年底的一场雪,洋洋洒洒地飘散在渑池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原本热热闹闹的考古工地骤然安静了下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李世伟介绍,仰韶村遗址室外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已暂停,工作重点转向室内资料整理,同时为明年开始的考古研学工作进行前期准备。
10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三门峡开幕,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随之举行。
大会召开前后,主持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的李世伟忙得不可开交:一边是仰韶村遗址考古发掘不断有新发现,一边是四面八方到考古工地参观、交流的人数明显增多。
纪念大会期间,位于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仰韶文化博物馆经过改造提升重新开放,来此参观的观众被馆外的1921年—2021年百年考古历程雕塑墙吸引了。
长106米、高4.5米,用红色石头雕塑出百年中国考古史的轨迹: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1927年北京周口店遗址群、1928年安阳殷墟……
160个重大遗址、几代考古学家群像,仿佛让人看见中国考古学的百年辉煌。“考古雕塑墙可火了,不仅吸引了众多网红,而且成了考古学家的打卡地。”主持雕塑墙建设的艺术家胥昌群高兴地说。
几代考古学家用他们的手铲划分了中国百年考古史,艺术家们用雕塑雕出了中国考古百年长卷,而博物馆人用一件件文物向观众讲述了仰韶文化“花开中国”的魅力。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副馆长李清丽说:“我被抽调参与筹建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将近2年时间,很累,但学习了很多东西,收获很大。纪念大会在三门峡召开,就是把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地放在了我们这里,作为文博人,我很骄傲、很自豪。”
1921年从仰韶出发,2021年重新回到仰韶。
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既是考古百年成就的回顾、检阅,也是考古学发展的新起点,更是文旅文创融合的新空间。
中国节日迎来好年华
□本报记者温小娟
从新春伊始天真烂漫的《唐宫夜宴》到端午时节翩若惊鸿的《洛神水赋》,再到七夕之夜刚柔并济的《龙门金刚》,2021年河南广电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呈现出一场场绝佳的视觉盛宴,生动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传统文化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内核,也是节目‘破圈’最重要的基点,同时借助互联网思维和科技的加持找到现代化演绎和表达方式,引发了观众的共鸣。”12月26日,河南广电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中国节日》品牌总监徐娜说。
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节日。这些节日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传承着传统文化的基因,焕发着创造美好生活的力量。
今年,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深入全省各地举办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节日民俗活动,让人们在山水游中品味风俗,在吹糖人、木版年画等项目中体验非遗,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悟节日仪式感,汲取更多传统文化精髓滋养心灵。
习俗因传承而历久弥新。一幅《清明上河图》把清明节用历史画卷的形式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古都开封作为清明文化的天然载体,每年在此举办的清明文化节深入人心。2021年的开封清明文化节深度融合了清明文化、宋文化内涵,不仅有北宋开封府清明颁新火大典、抖空竹展演、皇城大巡游等热闹活动,还有“清明文化节”版《大宋·东京梦华》展演,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北宋人的风雅生活。
如今,借助动漫、情景剧、微纪录片等创新形式,传统文化迎来了“花样年华”。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以传统节日、法定节日、主题节日等为切入点,推出《古乐春晚》《上元灯月》《诗词吟唱会》《华夏月明》等演出,到博物馆过节成了节日新风尚。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看来,焕发传统节日新活力,要契合人们的深层文化需求,做到传统与现实的相融相通,做到创新表达、科技赋能、跨界合作。
黄河文化奏响新乐章
□本报记者温小娟
“河南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我们要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形象落地的主舞台,重点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遗址博物馆等10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在今年年底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姜继鼎透露了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发展的“小目标”,黄河文化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和核心,河南已然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时代”。
今年,一批黄河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工程、黄河文化标识工程相继建成,让黄河文化变得可触可感。12月19日,位于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甫一亮相便吸粉无数,前来打卡观展的人络绎不绝。
“我们通过复原筑城场景、铸铜场景、大型宫殿等,生动再现了3600多年前商王朝的恢宏气势,丰富的出土器物则让人们了解到商代王室贵族、平民是如何生活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说。
寒冬时节,郑州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地上,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说:“大家都在争分夺秒赶进度,争取公园在2022年年底前建成开放。”
创新传承黄河文化,河南“大动作”频频。4月,郑州开启一场声势浩大的黄河文化月活动,全网话题阅读量突破40亿次,成为展示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到“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系列文旅活动,再到沿黄九省(区)联动举办的舞台艺术演出季、“黄河珍宝”文物精品展等一系列活动,让人们感悟多彩黄河文化。
同时,黄河文化的时代魅力正在沉淀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滋养。“中原风·黄河魂——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豫剧《黄河故事》、歌剧《银杏树下》……河南艺术家们用美术、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等方式将黄河文化融入生活,让黄河真正成为人们的精神文化之河、幸福之河。
戏剧幻城文化活起来
□本报记者刘春香
临近年末,河南迎来大冷天,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剧场里却还是“温暖如春”。下沉式的设计,仿佛让这里的许多剧场没有严寒,只有被戏剧打动的观众,沉浸在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
“这样的遗址、这样的博物馆在河南还有很多,去看看吧,它们还在等着呐!”说完最后一句台词,“天子驾六”剧场的演员乔雷翔已满脸是汗。整部剧只有短短22分钟,乔雷翔要从现代穿越到古代,与“天子”相遇,三番五次的“冲突”,让本来对传统文化比较生疏的他,渐渐迷上了传统文化。
像“天子驾六”剧场一样,戏剧幻城的各剧场采用前沿的技术、玄幻的手法,让相隔数百上千年的先人们穿越到今天,或深情或俏皮地和观众对话交流。这样的独特戏剧形式,迎来如潮好评。
“看完‘天子驾六’好想去逛逛河南各地的博物馆”“看完‘张家大院’好想去逛逛康百万庄园等豫商大院”“看完‘覆斗书场’好想去现场听一场豫剧”……游客们的感慨表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就是打开河南文化的一个窗口,从这里出发,人们愿意再去名胜古迹看一看,进一步深度了解河南,刷新对中原文化、黄河故事的认知。
这一有21个剧场、近700分钟不重复剧目、近千名演员的戏剧之城,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一开业就迅速爆红。在不足半年的运营时间里,在汛情、疫情的考验下,这里依然接待了约50万名观众,总观剧人次近300万,其中近三成是省外游客。
前不久,喜讯传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入选全国“2021文旅融合创新项目”。它的创新价值在于,在国内第一次将高雅严肃的戏剧艺术形式和主旋律文化题材有机融合,成为市场化的“消费主体”,作为“文化目的地”独立存在,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文旅文创融合的生动样本。
有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这样现象级文化作品的示范引领,河南将会有更多传统文化被激活、更多文旅地标强势崛起。
初心
武警河南总队机动支队党员突击队在浚县卫河加固大堤。本报资料图片
2021年,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一年来,全省各级党组织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深入开展,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上取得显著成效。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办实事、解难题,聚人心、促发展。
强筋壮骨中原育新苗
□本报记者刘婵
660名省直、市直年轻干部“派下去了”,这些具有不同经历背景、怀着满腔热情的干部走上基层领导岗位,将在基层大熔炉里炼出“宽肩膀”“铁脊梁”和真本领。
306名优秀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干部“选上来了”,这些经过实践历练的基层干部走上副处级领导岗位,有利于他们提高站位、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全省“墩苗育苗”计划中,近千名干部“上”“下”交流任职,传递出省委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坚定决心,释放出省委进一步树牢干部到基层培养、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的鲜明导向,为服务河南现代化建设全局添活力、谋长远、蓄英才的强烈信号。
使命召唤,注重战略储备。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迫切需要一支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从组织需要、人民需要、时代需要出发,省委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阵地,着眼未来30年发展,积极为年轻干部搭建平台,助力他们早日成才。
优中选优,注重综合素质。组织上发现培养年轻干部,既要有一定数量规模,更要注重质的提升。我省这次选派过程突出科学精准选配、着力优化结构功能,更注重人选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以更严格标准做到首关必严、以更长远眼光坚持好中选优、以更有效举措注重精准优化。
着眼长远,注重持续培养。“墩苗育苗”干部培养不能搞大水漫灌,更不能任其自然生长,要及时“施肥浇水”“修枝剪叶”。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把严管厚爱结合起来,在压担子交任务同时,关心关爱年轻干部,为年轻干部干事创业营造环境、创造条件。
对于这次“墩苗”,年轻干部们都有着自己的期许。代冲曾就职于省发展改革委,这次“墩苗”到兰考县,任兰考县商务局局长。他说:“我最喜欢的一句诗是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我要在基层这片热土之上把根扎下来,干出一番事业来,积极拓展招商引资思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在优化服务中凝聚党心民心、汇聚民意民力。”
闻“汛”而动一线党旗红
□本报记者王延辉代娟
“要不是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把俺们一个个转移到安全地方,也就没有现在的平平安安。”12月29日,说起郑州“7·20”特大暴雨,新密市城关镇西瓦店村村民李春霞难掩激动。
防汛抢险救灾一线高高飘扬的鲜红党旗,已然定格在百姓心里。
灾情就是命令!7月20日,特大暴雨袭击郑州,全市两万多个基层党组织和40多万名党员积极响应,组建4200多个“党员突击队”“党员志愿服务队”,闻“汛”而动、冲锋在前,将强大的组织力转化为抢险救灾一线的凝聚力、战斗力,用实际行动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红色堤坝”。
总有一种营救不遗余力,总有一种倒下托起生命。任冀军、翟向、马新喜、荣宪周、王俊杰、王宏强、樊彦平、彭峰等党员同志用生命护卫生命,倒在了郑州防汛救灾一线,但他们燃起的希望之火长明。
随着雨带北移,豫北告急,新乡勇战“洪魔”,唱响“抗洪壮歌”。
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党员干部就是群众的主心骨。牧野区王村镇党委原副书记付作磊溃烂的双脚、凤泉区宝西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德云沙哑的嗓子、原阳县阳阿乡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姚玉洁大喇叭里的“霸气”喊话、凤泉区大块镇老党员赵乐民等人在桥下涵洞以身堵洞的身影……这些感人的瞬间被各大媒体和群众广泛转发,让他们一度成为“网红”。
在新乡卫河彩虹桥、新中大道抢险现场,“军人留下,群众全部撤出”“党员突击队留下,其他人员撤离”的声音,更让人看到了党员干部“哪里有险情就冲到哪里,哪里紧急就出现在哪里,始终让党旗在抗洪抢险一线高高飘扬”的责任担当。
风雨中原,万众一心。据统计,河南18.8万个基层党组织、376万名党员参与防汛救灾,在救灾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小组)2.8万个,组建党员突击队3.6万个,划定党员责任堤3.2万段。洪水不退,党员干部一个不退;灾后重建,党员干部个个往前冲。
风雨终过去,云开见月明。那高高飘扬的党旗,映照的是初心,汇聚的是使命,引领中原儿女于灾难中挺起脊梁、继续前行。
战“疫”前线奋勇担使命
□本报记者李倩
这一年注定难忘。每个人的故事都和疫情交织,也许生活有时被迫按下暂停键,内心却依旧怀揣着前行的勇气。
这一年注定不平凡。疫情围城的日日夜夜,无数战士逆行出征,一抹抹最鲜亮的党旗红,成为战“疫”一线最亮丽的风景。
总有一种力量叫“逆行出征”——
战“疫”一线,一群“大白”再次出发。越过春夏秋冬,他们在定点医院抢救生命、与时间赛跑;不论高温严寒,在核酸检测一线,护目镜后的汗水与泪水早已溶在一起……
“欢迎英雄回家!”2021年12月2日,在骑警一路护航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派驻定点救治医院的医疗队员胜利归来。经过32天日夜坚守,180名河南中医人交出优秀的战“疫”答卷。
“我是党员我先上!”“有事找党员!”郑大三附院的医护人员把信念写在防护服上,这是病房里最温暖的指引,是患者最感动的话语。
总有一种坚持叫“我必担当”——
危难关头,来自四面八方的战“疫”力量集结出发。他们是社区卡口的党员干部,清运垃圾、站岗扫码,为每一个家庭守住安全屏障;他们是核酸检测一线的“红马甲”,一遍遍维持秩序耐心解答;他们更是无数个人,是每一个或挺身而出或默默奉献的你我。
“胡辣汤为泡馍加油!”近日,洛阳三家医院组成医疗队,前往陕西支援疫情防控。出发前,队员们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定不负嘱托,圆满完成支援任务。”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一曲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赞歌。
总有一种考验叫“患难与共”——
烈火见真金。真情在疫情考验下更显珍贵,在信念映照下闪出光芒。
比如爱情。河南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周亚丹,因为抗疫婚期一拖再拖;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的一对战“疫”夫妻,各自坚守岗位,两个鸡蛋就当作生日礼物。
比如成长。更多的“90后”“95后”党员冲上一线,他们用肩膀扛起生命的重量,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坚强的战“疫”英雄,在大战大考前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为构筑中原防线,守牢生命健康贡献力量。
移民村里旧貌换新颜
□本报记者孟向东刁良梓
12月29日午后,冬日暖阳驱散了寒意。进入淅川县上集镇张营村党群服务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整一面墙的奖牌,最抢眼的就是去年11月张营村抱回的“全国文明村镇”奖牌。
坐落在丹江口库区的这个移民新村,现辖5个村民小组、550人,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二层小楼。提起如今的好日子,该村退休老教师王西谦喜上眉梢,专门写了一首小诗:“张营新风景,雅许桃花源。烟消小山出,公路穿村通。花柳知仙令,房亭见古风……”
2010年,响应国家南水北调移民迁安政策,张营村2047人外迁、247人后靠安置,建设张营移民新村。
该村老支书李占平谈起往昔,感慨不已,他说,当初由于村里既有外迁移民,又有内安移民,治安问题突出、村务账目混乱,连续几年被上级组织定为“软弱涣散村”。
张营村全新的面貌从2018年村“两委”换届开始。在组织部门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张营村依靠群众,选出了过硬的村“两委”班子,李占平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新官上任三把火,李占平的第一把火就是为群众办实事。2017年,张营村与某公司签订了800亩水库消落区土地的租赁合同,该公司一直未付租金,群众意见很大。李占平上任后,带领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收集相关证据,深入企业沟通,最终该公司支付租金10.5万元。随后,村里又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征求民意,重新对外公开招租,如今每年的租金都有十几万元,村民一片夸赞。
说起如今的张营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周金自豪感满满,他告诉记者,如今村里有香菇、果树和苗木花卉三大基地,村民们的土地流转给了淅川一家园林公司,“每亩地每年的流转费1050元,村民闲暇时到基地务工,年底还有分红,等于有了三份收入!”
上集镇党委副书记余海龙介绍,今年年初上集镇成立了沟域经济联合党委,下设7个联合党支部。张营村所在的板桥川流域联合党支部下辖16个行政村,其中有11个移民村。“我们要通过抱团取暖,打通产销堵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移民村推入发展新赛道。”余海龙说。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673-270146-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