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樊霞 成利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在济源,截至2022年底,济源示范区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村、10万元以上村、20万元以上村占比分别达84%、65%、44.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48.1元,7.1%的增幅高居全省第二。
济源何以能做到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涨船高”?近日,记者走进济源部分村庄寻找答案。
4月15日,济源克井镇柿槟新村。文娱室内,棋手们正“攻杀”于“楚河汉界”;图书阅览室里,一排排图书杂志供村民阅读学习;舞蹈排练室内,几位大妈舞出了青春气息;还有小剧场、村史馆等,见证着村民们丰富的文化生活。目光转向室外,小广场里亭台楼阁,浣衣池畔捣衣声声,游乐场内追逐嬉戏,水景观池漱玉回环。
“俺村正在修建的文化广场投资1000多万元,有文化长廊、民俗博物馆,到时候更有看头。”柿槟新村党委书记李水泉说。在最近公布的济源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情况排名中,柿槟新村以48031元的绝对优势夺得头筹。
柿槟新村何来这样的实力?李水泉说:“咬定产业不放松,才真正实现了富民强村。”柿槟新村充分利用临近火车站的铁路交通优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仓储物流公司等为主导产业的四大经济实体。2022年,该村集体资产达6.8亿元,全村社会总产值达17亿元,年集体纯收入7500万元。
无疑,柿槟新村已成为依靠产业发展推动集体经济“滚雪球”和鼓起农民“钱袋子”的样板。
记者从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当地因地制宜,先后探索出产业发展、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等多种村(居)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这些模式成效显著,不仅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提高集体经济收入“推行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模式”高度契合,更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生动实践。
如果说产业发展是柿槟新村实现“脱胎换骨”的支点,那么资源开发则是王屋镇迎门村完成“蝶变新生”的踏板。
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贺双福为记者详解“资源开发”模式:“集体经济组织将原本低效率利用的土地等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进而促进集体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迎门村在整体扶贫搬迁后留下了大量无人居住的老宅。该村引导村民将其交给村集体统一安置,并通过与市文旅集团合作开发,为老房子赋予了“新生命”。
记者看到,这些改造后的土房子因为融入了玻璃墙、断桥铝等现代元素,立刻成了引领时尚潮流的新民宿,部分民宿入住价格每天高达2000元,且供不应求。“通过宅基地及废弃房屋入股分红,每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0余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侯加鹏说:“村民家里原来的破烂院现在都成了‘摇钱树’。”
服务创收是济源村(居)集体经济发展的另一种重要模式。该模式将农民“单打独斗”的分散经营,转变为由集体经济组织“握指成拳”的统一管理,集聚发展主导产业,使集体收入和居民收入同时“水涨船高”。王屋镇封门村的村民们感受最深。
封门村发展蔬菜制种的耕地有600多亩,由于各家“自收自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2017年,该村成立经济合作社后统一经营,并提供生产资料供给等多个环节服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
该村党支部书记李亮说:“辣椒和西红柿的亩收入分别比原来的2000元、5000元翻了一番。合作社按照产品种类分别提取服务费,辣椒和西红柿每斤分别提取0.1元和0.2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中仅服务费一项就达6万元。”目前,济源属于服务创收型的村(居)已多达33个。
据了解,为鼓励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局、财政金融局近年来每年都要联合举办村集体经济项目擂台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跟班学习等系列活动,推动济源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在产业发展、资源开发、资产盘活、服务创收“四轮驱动”下,济源还探索出城乡一体、三产融合等多种有效增收模式。
截至目前,济源村村都在发展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14%;城乡居民收入比1.65∶1,已接近我国江浙发达地区水平。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714-290267-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责任编辑 / 詹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