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础在教育。乡村学校是村庄的灵魂,乡村的精神寄托在于乡村学校,乡村文化的传承也依靠乡村学校。教育是文化创新、文明演进、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本动因,教育改革可以成为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导向性力量。振兴乡村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乡村教育不振兴,就难以实现乡村整体的振兴,难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
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乡村教育资源配置处于劣势,乡村教育处于应试水平低下和素质教育缺乏的双重矛盾之中,教育质量不高导致生源不断流失。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乡村教育的定位不准,我们习惯于用城市学校的标准去衡量、评价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目标是为了“逃离”乡村,缺乏对乡村教育的本质研究和准确定位,曲解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质。
乡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在于留住人,既要留住学生,也要留住老师。然而,学生随着家庭的迁移大量流往市、县、镇。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力图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但乡村教师流失问题依然严峻。除了待遇、机会、社会地位等问题,还有观念问题。很多人认为,留在乡村的老师能力不行,没本事。这导致有能力的老师想方设法离开乡村,留下了能力较差的老师,而这又再次印证了人们的看法。
乡村振兴需要大批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专业人才,在唯学历、重文凭、不重技能的大环境下,歧视农业技能劳动者的状况十分普遍,导致没有人愿意学农。在笔者去调研的云南昭通农校,其农林类专业即使联办专科也无人问津,不得不裁撤或合并,而同时当地万名劳动力只有0.067个技术人员,涉农人才严重匮乏。
乡村教育应该拥有自身的独特内涵、价值、文化性格和表现形式。应根据乡村的特点,构建异于城市教育的“自然—人文—灵活—小规模”的乡村教育。
要留住学生,就要办好一批优质的基础教育学校,依托乡土文化、社会与自然,建筑起温馨的校园,形成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吸引儿童回乡就学;在中考改革中注意向乡村学校倾斜。
要留住老师,就需大幅度提高乡村教师岗位的薪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条件;设置乡村教师高级教师与特级教师的专门岗位;有计划地培养、培训一批本土教师,强化教师的地域认同、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为乡村教师开辟多元发展空间,激励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作者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16-259261-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