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 闫磊
前不久,在宁夏农林科学院举办的科技成果拍卖会上,“奶牛养殖粪污生物强化处理技术”“宁春69号”等10项技术成果和作物新品种,成功竞拍331万元,溢价率达25.4%。宁夏农林科学院成果转化处处长杜慧莹说:“即研即推、即创即转!我们就是通过制度改革和方式创新,积极为科技成果寻找好‘归宿’,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真正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引擎。特别是属于欠发达地区的宁夏,农业提质增效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加渴求科技赋能。那么,科技研发如何开展?成果怎样转化?应用成效如何?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宁夏聚焦自治区“六特+N”产业发展,持续深化科研机制改革,强化科企合作、加快成果转化,在与市场的高效衔接中不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贾塘乡王塘村连片农作物长势喜人。资料图片
春小麦育种团队在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王太基地做杂交组合选配工作。沈强云摄/光明图片
植物保护研究人员在宁夏一处枸杞育苗大棚开展病虫害调查。资料图片
科技创新接地气、促产业
提起一粒稻种的十年攻关路,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孙建昌幽默地说,那是一个“鱼和熊掌都想得到”的过程。“既要抗病丰产、耐盐碱,又要品质优、食味好,这个新品种不负期待!”孙建昌拿起一小袋“闽宁1号”,在手心颠了颠,底气十足。
水稻是宁夏引黄灌区的标志性作物,自古有“朔方贡米”的美誉。然而,把丰产、优质、抗病等优良性状聚合在一起却非常不容易。“20世纪80年代,宁夏水稻品种开始以自育为主,先后历经了高产、高产优质到优质丰产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优势明显的主打品种,但也都有回避不了的缺点。”孙建昌坦言。
如何培育生产力和稳定性很强的“佼佼者”?2013年,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依托闽宁协作平台联合开展育种。“我们从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水稻种质资源中‘掐尖’,进行重组杂交,选拔出‘种子选手’,在宁夏、福建、海南三地进行穿梭育种,经过无数次鉴选才选育出集优质、丰产、抗病、耐冷、广适于一体的粳稻新品种‘闽宁1号’。”孙建昌告诉记者。
两个月前,在银川举办的成果拍卖会上,“闽宁1号”经过多轮竞拍,最终以66万元的价格落槌,打破了宁夏农林科学院水稻品种成果转化的记录。“这个品种我观察了很久,充分了解了它的品性才打定主意竞拍的,是一支潜力股。”成功竞拍“闽宁1号”,宁夏杰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俊杰十分高兴。
紧扣产业发展开展攻关,是宁夏农业科技创新接地气的直接体现。
技术的加持,可以延长奶牛生产寿命?没错!牛奶产业是宁夏“六特”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奶牛泌乳年限不高、生产寿命短等问题制约着产业节本增效。宁夏大学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的“高产奶牛高产期健康控制技术研发与应用”课题,经过三年持续攻关,已经找到了答案。
宁夏反刍动物分子细胞育种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宁夏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马云告诉记者,项目通过采集14个规模化牧场155691头奶牛的系谱、56630条生产数据、113524条产犊数据,系统分析了影响奶牛高产期健康的关键因素,挖掘了24个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我们首次构建了运用机器视觉、基因组选择、主效基因挖掘、育种芯片、体细胞扩繁等先进技术的奶牛高产期健康控制技术体系,经过示范应用,奶牛的生产寿命由2.3胎提高到2.8胎以上,应用牧场生鲜乳增产4%~6%。”马云说。
“这几年,自治区科技厅实施需求导向项目形成机制改革,一大批科技成果为宁夏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24年通过自治区重点成果转化项目、县域科技成果引进示范推广项目等,支持‘酿酒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抗逆小麦新品种宁春56号示范推广’等农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近500项,投入财政资金8000余万元。”宁夏科技厅成果转化与科技金融处负责人成蕾告诉记者。
架设成果转化的“高速路”
科技成果只有“种”到田间地头,才能真正实现价值释放。然而,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绝非一步之遥。
“以前,大家投入科研的积极性高,但转化落地的意识弱,成果出来后,往柜子一锁,任务就完成了,科研和产业的关联度总体不高。”杜慧莹说,“十年前,我们初次开展科技成果有偿转化,收益还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
为改变“重成果、轻转化”的局面,宁夏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先赋权、后转化”,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同时,在职称评聘、选优评先等方面同步增加成果转化指标占比分值。
当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源被激活,科研人员纷纷化身“推介官”,为新成果新技术寻找好出路。据了解,2024年9月份举办的第二届宁夏东西部科技合作暨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交流大会上,农业领域签订科技成果引进转化、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科技人才合作等各类协议68项,签约金额约1.4亿元。
鲜黄色的果、长椭圆的形,捏一粒入口,回味甘甜……枸杞家族新成员“宁农杞20号”让人眼前一亮。相比常见的红枸杞,它的多糖含量高26.8%、甜菜碱高84.43%,玉米黄素是红枸杞的10倍。
就在一年前,这颗小果子刚刚获得新品种权,便被多家企业盯上了。通过成果竞拍,“宁农杞20号”以81.5万元转让给了一家育种企业,这是目前宁夏枸杞单一品种拍卖金额最高的品种。该品种已实现企业自主育苗、种植,凭借良好的品性和口感成功“圈粉”,目前科研团队正和企业联合开展黄果枸杞深加工的研发。
宁夏致力于架设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更多转化新模式成功解锁。
“技术入股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方式,科研团队在后续技术应用、产品开发中,可以更好地提供服务和指导,加速成果产出。”枸杞科服(宁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玲告诉记者。两个月前,就有枸杞加工科研团队以5%的约定技术股份与其公司签订了“技术入股”合同,实现黑果枸杞功效成分提取技术的成功转化。
科研团队以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持续获得的一部分收益可以投入下一项技术的研发,实现了“科研-转化-科研”的良性循环。
“我们盯实成果落地转化,切实形成长效机制、畅通转化渠道,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专班,积极推介‘宁夏好成果’。”宁夏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赵功强告诉记者。
科技赋“农”绘就农业好“丰”景
位于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贾塘乡王塘村的宁夏锦彩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经过加工包装的黄米、小米等杂粮产品直接运往城市商超。“过去产量低,种点粮刚刚够吃。现在糜子、谷子产量高、品质好,往全国销着呢!”负责人田进财乐呵呵地说。
在旱作雨养农业区,从“靠天吃饭”的薄田变丰产田,种植大户田进财的秘诀是:新品种、新技术!
2023年开始,就有科研团队到海原县推广抗旱高产新品种和覆膜集雨种植新技术,试验田就选中了田进财的地块。“当时选了两个相邻地块,相同的立地条件、降水和品种,采取不同方式种植。到了成熟季,采用全膜膜侧集雨保墒新技术种植的糜子平均株高、穗长、干草量比传统种植高很多,亩产增加了200公斤,真是头一回见!”“靠天吃饭”变靠技增产,科技的魅力让田进财兴奋不已。
科技如同燎原之火,在田间地头不断施展“魔法”,科技赋“农”的溢出效应越来越明显。
冬季,北方稻田进入休眠期,宁夏的科研团队又赶到海南南繁基地筛选新的耐除草剂水稻。为什么要筛选培育耐除草剂水稻?起因是令人头疼的“杂草稻”。杂草稻是稻田里的“隐形杀手”,区分拔除非常困难,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
为解决这一难题,从2018年开始,宁夏的科研团队与福建农林大学联合攻关近4年时间,从1亿粒诱变种子中筛选出非转基因耐除草剂水稻“闽宁2号”。它的安全性好、耐药性强、遗传稳定,在苗期喷施专用除草剂一次,可以有效灭除杂草稻和其他杂草,彻底解决直播水稻杂草稻常规除草剂无法清除的难题。
2024年秋季,“闽宁2号”在宁夏农垦暖泉农场的近7000亩示范田实收测产。“核心示范区亩产达764.5公斤,较往年平均产量增产125.4公斤,创下了暖泉农场水稻产量的历史新高,再加上商品性好,收购价格也上去了。”宁夏农垦农林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陈永伟对该品种赞叹不已。
“下一步,自治区科技厅将着力构建体系化实施、场景化驱动、市场化配置、要素融合保障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通过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有效产出和精准引进,加大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力度、培育壮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科技人员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务实举措,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成蕾表示。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5日05版)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16-344007-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