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年多以前,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总书记用平实的话语作出了庄严的承诺。
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文明,也是知礼节明荣辱的精神文明。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梦”,从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战略布局的每一步,都根植于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都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思想支撑和道德滋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布局催生了新的中国故事,新的实践收获了新的中国经验,带着清晰的中华之美和浓郁中国风范的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正向我们走来。
扬正气引风尚
一个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如何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
答案的关键,是寻求国家发展进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种力量中有提炼自五千年悠久历史的顽强基因,有来自近代中国人上下求索确立的理想信念,又有着体现当代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
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大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写进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的兴国之魂,也是中国梦的精髓所在。
找准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在细、小、实上下足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如春风化雨,化作人民的自觉遵循。经过3年多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凝心聚力的社会新风尚。
发挥榜样的力量,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让核心价值观近在眼前。一个个重大典型、道德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有报效祖国勇于奉献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赤子情怀,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凡人义举,树立起新时代中国人的高贵品格。向英模致敬,向好人学习,崇德向善的热潮扑面而来。
灵活运用各种平台,寻求与人们心灵的契合点,让核心价值观触手可及。核心价值观在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中,在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和学生守则中,在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中,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的纪念活动中,在电影、电视、戏曲的镜头和唱腔中,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中,内容或庄严肃穆,或轻松诙谐,或温暖明快,自觉地传递着惩恶扬善的正能量,塑造着激浊扬清的良好社会氛围。
扣准时代的脉搏,创新载体创新设计,让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网上有一段动画公益短片:一只小鸟在车流间穿梭飞行,突然“咻”的一声,旁边一辆车开始往窗外扔垃圾,连续几次最终把小鸟砸晕了,这时垃圾“脸”红了,出现一个“羞”字,然后垃圾自动飞进垃圾桶,画面上出现一个“休”字。这个简单的小动画,浅显又生动地提醒人们要注意文明素质,知羞方能止休,令人看过难忘。
把核心价值观寓于媒体的宣传报道中,让学雷锋志愿服务、精神文明创建与核心价值观牵手,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怡情养志、培育文明的源头活水,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向火热的社会生活敞开着怀抱,实实在在地成为了文明进步的抓手和推手。
定方向塑精神
2014年10月15日,一场关乎中国文艺繁荣发展大计的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既谈创作谈方向谈传统,也谈效益谈责任,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最先谈及的,就是文艺的作用。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身处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文艺工作者当有担当时代风气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自觉,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在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文艺风气为之一新。
隆冬时节,中央主要文化单位“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正在全国各地火热上演。从2015年岁末到猴年春节,43项活动精彩纷呈,既有京剧、芭蕾舞、音乐剧等舞台表演,也有读书征文、经典诵读等活动,观众和读者是基层群众、武警边防官兵和低保贫困群体。把新年祝福和艺术之美送到人民身边,艺术家成了节假日最忙碌的人。
中宣部等五部委组织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从2014年11月启动,已经热气腾腾地开展了一年多。通过慰问演出、调研采风、体验生活、结对帮扶、挂职锻炼,艺术家们不仅“走进去”,更“沉下来”“融进去”。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13亿中国人民丰富鲜活的生活,是文艺创作丰厚的宝藏沃土。带着生活的馈赠和人民的给予,艺术家们热情洋溢地创作出了一批弘扬中国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收获了累累硕果。“国家艺术院团基层联系点”的出现,在国家级艺术院团和农民的文艺需求之间搭起了一座连心桥。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北斗村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基层联系点,国交的艺术家帮农民成立铜管乐队,指导他们排练演出,这支乐队很快成了附近闻名的明星剧团。基层得到了专业的艺术指导,提升了本地文化水平;专业院团接了地气,找到了新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活力,共同奉献了一次颇有含金量的双赢。
这样的变化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接地气的作品多了,雷人的作品少了;精雕细琢的多了,粗制滥造的少了;低俗抢眼球的作品少了,反映真善美的多了。群众被《老农民》《平凡的世界》的朴实打动,与《白毛女》的故事同喜同悲,与《生命册》里的时代变迁感同身受,文艺的真善美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得以升华。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已经成为文艺界的新常态,我们有理由相信更有理由期待,从祖国母亲那里获得的财富和力量,将成为描绘新时代中国故事中国经验的不竭源泉。
立规矩促均等
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放到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才能给予恰当的定位。
党的十八大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的历次中央全会中文化都是重要的关键词: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作出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文化法治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作出部署。
与改革创新的时代同步同频,3年多来,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形成。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社会参与、坚持共建共享,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四个坚持”和“一个目标”指引着公共文化服务阔步前行。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成,通过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理事会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和专业公司进行管理、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制度等方式,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得以进一步增强。
刚刚过去的2015年,被誉为公共文化服务里程碑式的一年。补短板、重基层、提质量,多项政策密集发力,文化立法迅速跟上,公共文化服务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在2015年年初发布,拉开了政策推动的大幕。《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引导更多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
《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和《关于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对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参与进行了明确部署,社会化参与、多元共建将成为未来公共文化建设的趋势。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博物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相继发布,文化立法这块短板开始迅速修补,文化立法领域的滞后局面得到明显改善。
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眼里,公共文化服务的成就看着舒心、用着称心。通过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顺利实施,已实现乡乡设有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推进,保证农民每个月能免费看到一场电影;农家书屋工程继续推进,全国有60多万个农家书屋;实施农村数字文化工程,通过互联网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需要走进来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高了,坐在家里就可以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到位了,活跃文化生活的公共文化服务齐全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
促融合谋升级
从国家战略性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发展,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脉络清晰坚定。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数据好看,百姓可感。“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稳稳跑赢GDP。2014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39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12.1%,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3.76%,7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占到GDP的5%以上。从2010年到2014年,仅用了4年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就实现了翻番,电影、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等的增幅都超过了30%,足见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这种快速发展势头依然在持续。仅以电影为例,2015年我国电影票房达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国产影片以占总票房61.58%的较大优势保持了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
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依然要爬坡过坎。文化产业面临的任务,与经济领域其他门类相一致,也是结构优化升级。
“文化企业三十强”素有文化产业发展风向标之称。在最近3年的三十强评选中,出现了3个趋势:规模化、专业化水平逐年提高,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迅猛增长,领先企业对社会效益的注重逐年增加。文化企业自觉探索出的,恰好是破解当前文化产业难题的钥匙。
这种转型升级,是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务实之举。只有文化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优势产业门类集聚,出现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才可能解决总量偏小的问题。拥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与旅游、体育、信息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有望逐步增强。
至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可动摇的铁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所讲的,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在调整文化产业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价格结构的同时,深入实施精品创作工程,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才能在争取受众、赢得市场中发展壮大。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必须是合理的适度的。当两个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文化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这样的定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我们当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峨耸立在神州大地上。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264-27919-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