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当“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遇上端午节 传承文化 粽享端午

时间:2024-06-09 06:21:06|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点击量:909

当“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遇上端午节 传承文化 粽享端午

6月7日,夏邑县韩道口镇育英幼儿园,小朋友在展示自己包好的粽子。 苗育才 摄

6月7日,博爱县磨头镇狮口村文化广场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融情共度端午节”活动,小朋友们在展示收到的香包。 程全 李芳 摄

2024河南省社区运动会端午节主题龙舟赛事将于6月10日在郑州举行。比赛前夕,参赛市民正在加紧训练。 本报记者 邓放 摄

  核心提示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里不仅蕴含着国人的浪漫情怀和绵长文脉,更是非遗含量满满。在中原大地,当“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遇上端午节,二者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本报推出特刊,一起来盘点和端午相关的非遗,感受传承千年的端午节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滋养。

  香包焕新藏香满怀

□本报记者 郭歌 见习记者 张魏

6月7日,“豫见非遗 赓续文脉”非遗国潮派在郑州市郑东新区海汇港举行,多种非遗技艺与非遗美食在这里汇聚。摊位前游人如织,年过六旬的张艳守着一方摊位,身旁摆满了形态各异、五彩斑斓的香包,只见她手捻针线,穿梭往复、依形而缝,不一会儿,一个精巧的虎头香包便初具模样。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艳和香包的情缘源于小时候的耳濡目染。“在我小时候,布料稀缺,前辈们都是用五彩线穿一块中药,这就是那个年代最简单的‘香包’。”张艳说,早年间物资匮乏、生活条件艰苦,但香包始终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在端午习俗中,富有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佩戴香包。香包,古代称“香囊”,亦称“佩帷”“香袋儿”“荷包”,是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艺术品。

张艳在传统香包工艺基础上大胆创新,将传统的剪纸工艺、布贴工艺、刺绣工艺融为一体,开发了一系列香包作品。如布狗狗香包系列、布老虎香包系列、扳脚娃娃香包系列、十二生肖香包系列、彩绘香包系列等,作品屡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荣获大奖,其中《布老虎香包》获国家专利、《布老虎》被悉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心收藏。

“七彩莲花香包是用七种颜色的绸缎制成。最初的设计是4朵莲花瓣,改成6朵莲花瓣之后,感觉还是单薄,经过不断实验改进,最终开发出8朵花瓣的莲花香包。”张艳介绍,独特的设计一经推出,就受到大众的喜爱,“我们紧接着就申请了外观专利。”经过立体缝合后的莲花香包饱满生动,雅韵十足,寓意着和和美美,好运连连。

多年来,张艳一直致力于香包文化的推广和技艺传承。线下参与公益讲座培训,直接受益上万人次,线上制作教学视频100多期,曾给美国西雅图华人学校进行网上培训;受邀担任各大中小学的“非遗香包”授课教师,让非遗文化走进更多校园;培养了张秋月、马改乐等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免费培养的学徒更是不计其数。

“不少网友通过社交平台找到我,说我的作品不但保留了传统技艺,而且创新手法也使作品更具创意和时代感,找到了记忆中‘奶奶的味道’。”张艳说,每当听到这样的赞美,就觉得干劲更足了。

  槲叶粽子 回味悠长

□本报记者 郭歌

“马上端午节了,在这儿玩得很开心,还体验了包槲包。”6月7日,在栾川县静语流年民宿,来自南阳的王女士带着家人正在参加包槲包非遗体验。

“每年端午前后,栾川人都会采槲叶、包槲包、吃槲包,这种习俗已经成为栾川饮食文化的一个符号,同时也是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静语流年民宿老板常国平介绍,民宿开了6年,包槲包体验活动每年都有,现在还小批量地在网络平台销售槲包,“量不大,但都是纯手工制作的。”

“麦儿熟,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香草袋子挂脖上,家家槲包香又香。”这是一首豫西的民谣。民谣里所提到的槲包,是豫西地区特有的端午美食,是一种用槲叶包裹黍米制成的“另类”粽子。

这个极具豫西特色的端午节民俗活动相传始于汉代。关于槲包有这样一个传说:“槲包之槲,嫘祖之桑;槲包之包,粽子之祖。”槲叶因其叶脉纤维密实,厚实如布,被古人用来当作包裹食物的原材料,在伏牛山山区,槲树广为分布。

“槲叶有独特的清香,不管用它包糯米还是大黄米,配上板栗、蜜枣、红豆等食材,这种清香都让人回味悠长。”常国平说。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民俗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栾川县在打造民宿集群时,将非遗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住宿场景,让游客在拥有舒适住宿空间的同时,享有多样的传统文化体验。

手工包制、入锅煮熟、真空抽气、高温杀菌、扫码装箱,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栾川槲包加工厂,30多名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从上周开始我们已经卖出去100多吨了。”栾川印象农产品品牌负责人吴冬阁说。“100吨?”这个销量令记者大吃一惊。

“是的,我们槲包的销量都是以‘吨’来计算的,端午节前是销量最好的时候,线上线下的订单应接不暇。”吴冬阁介绍,很多槲包是出门在外的洛阳游子专门订购的,包槲包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端午习俗,更是一种对家乡和非遗的深深热爱,“在做好农产品销售的同时,希望也能把这项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

  龙舟竞渡 百舸争流

□本报记者 李悦

随着端午节的到来,粽香飘荡的同时,全省各地不约而同地掀起了赛龙舟热潮,沙澧河畔、伊洛岸边,处处洋溢着“守定龙舟看不归”的氛围。省会郑州也将于6月10日端午节当天,迎来2024河南省社区运动会端午节主题活动的龙舟赛事。

作为中华民族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的龙舟竞渡,虽然起源于南方,但在中原大地也有千年历史。宋代东京汴梁的金明池龙舟赛,曾是这座文明之都最重要的盛会之一,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以及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中,就可以一窥当时金明池赛龙舟的宏大场面。

“近几年,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复兴,也让赛龙舟这项运动在中原大地重新焕发活力。以中华轩辕龙舟大赛为例,去年这项赛事就在郑州、漯河、信阳等地举办了11站比赛,参赛运动员近万人。”据河南省龙狮龙舟运动协会会长宋忠波介绍,从最初的12支队伍观众寥寥,到如今的万人空巷,中华轩辕龙舟大赛见证了我省龙舟运动蓬勃发展的全过程。十几年来,该项赛事不仅发展成河南颇具影响力的群众性体育品牌赛事之一,还逐渐以赛事为媒,为举办地搭建起一个共谋发展的平台。

今年6月1日,“诗圣故里”巩义就借助举办第十二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巩义站的机会,顺势拉开了巩义市2024夏季文旅消费季的帷幕。通过非遗文创展示、文旅资源推介、特色美食展示等活动,巩义展示了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体育+旅游+健康+文化”的融合,也促进了巩义文化旅游的消费。

宋忠波表示,体育加旅游、体育加文化,会让全省的赛龙舟运动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省龙狮龙舟运动协会除了加大推广力度外,还要进一步挖掘它的传承意义。“一直以来,国家都很重视传统体育项目在青少年中的普及,这方面,咱们河南也是走在了全国前列。”宋忠波说,目前全省开展龙舟运动的大中小学有50多所,郑东新区龙翼小学更是河南首家“校园龙狮龙舟示范基地”学校。谈及在校园里开展龙舟课程的意义,郑东新区龙翼小学副校长朱方方认为,此举可以让孩子们强健体魄、和谐身心,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增进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专家话端午

  自然节气与人文精神的融汇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梅东伟

2009年9月,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初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有“初始”之意,“端五”也即“初五”。按照历法五月即“午”月,“端五”也就变成了“端午”。端午的产生与自然节气密不可分。《北堂书钞》有载:“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夏至,是先秦的四大节气之一,一般在夏历五月五日前后,端午节盖源于此。彼时“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唐·韩鄂《岁华纪丽》)农作物在此阳气盛极之时,进入了生长的茁壮期,农人以此为分界点安排下一阶段的作息活动。所以,其最初与划定时节、分明物候有关,是作为重要的时序节点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

然而,端午并未像立春、秋分等多数节气那样,仅作为一个季节时序的概念而存在,而是逐渐演变为了一个多彩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佩香囊等。当然,端午节演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古人以天干地支来确定节气,认为天干地支能够契天地人事之运。作为节气的“端午”亦不例外。端午时节,正南中天显现苍龙七星宿,《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符合“中正”之道,大吉大利。“龙”亦是先民的原始信仰神物,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先民在端午这天举办一些喜庆的活动,特别是与龙相应的活动元素,如龙图腾祭、龙舟竞渡、龙狮舞等多种活动,能够借此娱乐,或是祈福。

其次,端午气温骤升,杂草毒虫横生、瘟疫瘴疠肆虐。民谚流传:“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由此可见古人将五月五日视为恶日。所以,人们为除毒驱邪,“端午插艾”,以艾草祛恶辟邪;“蓄兰为沐浴”,用兰草汤沐浴防疾去污;“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傩止恶气。”用五彩印悬挂门户,以避邪气。所以,浴兰草、系五彩、插艾草、喝雄黄酒等风俗活动流传了下来。

最后,端午节还与一些受人敬重的人物有深厚渊源,人们值此节日对其加以纪念。东汉时期,大书法家蔡邕在其《琴操》中称端午节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晋文公为此“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火”;之后,端午节又与伍子胥相联系,传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堕江沉尸,而后化为波神,受人敬奉,“以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邯郸淳《曹娥碑》)此外,晋代的《会稽典录》记载年仅十四岁的曹娥为寻沉没江中的父亲,于五月五日投江。其孝行感动世人,会稽一带便形成了纪念曹娥的传统。与端午节有关的人物中,影响最大的是屈原。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爱国爱民,投江殉国的形象深入人心,“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民间亦流传食粽、赛龙舟等活动对其加以纪念。

端午节由纯粹的自然节气转变为富有人文内涵的节日,包含了人们对天地朴素的认识,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对高尚人格的推崇以及对家国和平、民族一心的认同,这些皆值得我们加以传承并弘扬。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325214-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上古典籍里的水文化
  • 下一篇:端午竟有20多种不同叫法,你知道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