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新农事、新希望——夏收前田间新动态扫描
工作人员驾驶农机在安徽省农垦集团龙亢农场给小麦喷洒农药(4月14日摄)。 新华社发(黄博涵 摄)
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 题:新农事、新希望——夏收前田间新动态扫描
新华社记者陈先发、姜刚、于文静、吴慧珺
一年一度的夏收即将拉开帷幕。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最新信息显示,今年我国夏季粮油有望再获好收成,预计产量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粮食问题格外引人关注。“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粮食安全问题,被各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农业科技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快速推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新华社记者近日在黄淮海小麦主产区等地看到,各地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一派忙碌景象,展现出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
安徽省颍上县种粮大户罗应利在查看地里的小麦(5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姜刚 摄
“云端”种地 科技丰粮
眼下,正处于小麦收割前的灌浆后期,安徽省怀远县徐圩乡种粮大户尚跃每天通过手机实时监控着地里黄澄澄的麦子,仿佛看着即将呱呱坠地的孩子。1公里外,2200多亩麦田遍地金黄、麦穗低垂,丰收在即。
今年疫情为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挑战,科技抗疫惠农成为新潮流。
“今年的麦子是近些年长势最好的一年,预测每亩地能收1100多斤,比去年高100斤左右。”尚跃说,近年来,他成了“云端”种地的“尝鲜者”,实时在线观测小麦生长情况,及时做好田间管理。“科技推动农业发展,咱也要跟上潮流才行。”
安徽省涡阳县保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保林介绍农机准备情况(5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姜刚 摄
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目前全国冬小麦长势良好。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14日发布信息显示,综合各方面情况看,夏季粮油生产形势较好,有望获得好收成,预计产量将保持在较高水平,收购量稳中有升。
在河南省郸城县胡集乡种粮大户贾云飞看来,今年的丰收格外来之不易。小麦春管的关键时期,接连遇上新冠肺炎疫情,又出现赤霉病的苗头,田头去不了、劳力不好找,多亏了“气象微农”等在线农业田管工具及时指导,植保无人机上天,解了燃眉之急。
贾云飞说,2000亩地,过去光喷药需要近一周的时间,可能药还没有喷完,病虫害就大发生了,现在四五台无人机一天半就完成了。
植保无人机、物联网等“黑科技”,给传统农业装上了高科技的“顺风耳”“千里眼”,逐渐成为田间管理的“标配”,开辟出科技稳粮丰粮的新途径。
在河南省浚县的麦田里,一台喷灌机在进行喷灌作业(4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大田安装高清摄像头,地里埋藏传感器……在安徽省农垦集团龙亢农场,工作人员通过物联网技术能观测到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各项信息,以便针对性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精准农业用药等植保作业,探索实践了“减肥减药、绿色增产”模式。
“过去,小麦查病、查苗需要外地农业专家到现场实地查看。今年受疫情影响,虽然他们没有到现场,却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在网上开展‘远程会诊’,指导病虫草害防治,小麦生产基本没受影响。不得不承认,科技赋能农业之后,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龙亢农场负责人马振辉说,“根据田间测产,预计亩产超过530公斤,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提高,科技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说,今年将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的示范县、示范村镇,建设10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继续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给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河南省浚县的麦田里,一台喷灌机在进行喷灌作业(4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共享农机” 智慧麦收
距离河南全省麦收全面启动只剩几天,“90后”王连杰已经开始指挥调动起他的“铁牛战队”了。王连杰是河南连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大学毕业后他直接回老家开办了农机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有各类农机40多台。
“大家对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很熟悉,殊不知,现在农业也有共享模式了。”王连杰熟练地打开手机上一款农机调度App,合作社里所有农机实时位置、运行状态及各地割麦需求一目了然。
“这就像一张‘找农机’的导航地图,哪里有农机、哪里要麦收、甚至哪台农机出现故障,如何调动附近农机赶赴支援,都可实时掌握、在线调度。”王连杰兴奋地说着,“过去说麦收像打仗一样,时间紧,任务重,但有了大数据信息体系,我们很多工作都能提前做了。”
在河南省浚县的麦田里,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在查看小麦生长情况(4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王连杰的合作社现在就已经联系好了有需求的麦农,提前规划好作业行程,只要麦子一熟便可按线路图作业。
“现在枣阳九成以上的农户都可以打个电话或发条微信就把农机服务迎上门,真是方便多了。”湖北枣阳市隆兴园丰合作社理事长阮联平感叹着。他说,疫情推动了更多农户去选择社会化的农业服务,合作社租了6台收割机,5月15日一天就收完400亩小麦,在以往这些活至少要40人干上10多天。
一边洽谈小麦收割协议,联系保养联合收割机;一边指挥着60台新秸秆打捆机运送进厂……麦收进入“倒计时”,安徽智慧铁牛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冲忙得不可开交。
在马冲看来农业生产也可以推广共享模式。“例如,我们公司的16台植保无人机正在内蒙古执行飞防任务;即将投入战斗的170台收割机,可以为全县的麦农服务。”
河南浚县一名种粮大户用手机操作喷灌机(4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马冲说,过去信息交流不畅,有时农民着急收麦找不到收割机,而机手却四处乱转,找不到活干,现在调度农机,只要一部手机就能完成。“一台机器的作业地图、作业合格率等多项指标都能在后台实时监控,麦收效率大幅度提高。”
“我们去年收割了1.4万亩小麦,今年已签订1.8万亩收割意向协议。”马冲说,该公司的收割机已准备就绪,等待小麦成熟,即可投入“战斗”。
各地夏收“铁军”已经枕戈待旦。今年河南将投入联合收割机18万台以上,确保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8%以上。山东今年本省可用于麦收的联合收割机数量17.2万台。安徽计划投入联合收割机20万台,机收率稳定在98.5%以上,力争用10天左右基本完成全省小麦抢收任务。
喷杆喷雾机在青岛平度市蓼兰镇胜利村的麦田里进行喷洒作业(5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按“单”索麦 线上销售
安徽省颍上县,微风拂过泛黄的麦田,在阳光的折射下荡起了金波。种粮大户罗应利端详着麦浪喜不胜收。原来,他的1200亩地的麦子,在半年前就被一家面粉企业高价“预订”。
“若没有订单保障,我哪里敢流转这么多地?”罗应利深有感触地说,跟当地面粉企业合作,种植企业指定的品种,并和企业签订回购协议,这是“老把式”的新尝试,“没想到这样种出来的麦子品质优,效益也好。”
青岛平度市蓼兰镇胜利村,当地农机合作社的“共享喷杆喷雾机”正转场准备开展麦田防治喷洒作业(5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按照双方约定,罗应利只种了一个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所有产出的麦子由县里的一家企业统一收购。跟过去自己种植的多品种小麦相比,种植优质专用小麦每亩可增收100元左右,1200亩就增收了12万元。“麦农不愁卖,买家抢着收”。
提起过去种地卖粮,罗应利至今记忆犹新。过去种的品种既多又杂,麦子品质不稳定,也卖不上高价钱,亏本卖也不是稀奇事。如今不同了,等到收麦子,订单企业的货车到地里把货就拉走了。
预约收购、订单收购也在推行中。山东、吉林等地通过创新服务举措,鼓励种粮大户通过手机进行网上预约卖粮,方便农民售粮,提高收购效率。
植保无人机在青岛平度市蓼兰镇胜利村麦田里进行喷洒作业(5月7日摄)。植保无人机喷洒1亩地用时不到2分钟,1000亩麦田四五台无人机一天半就能完成。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供需对接、订单生产,促进了优质小麦的种植。2019年,安徽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2298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3.4%,较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河南2019年秋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1349.7万亩,较上年增加145.7万亩。
一头儿盯着农田,一头儿盯着市场。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各地今年根据市场需求调优种植品种结构,发展强筋弱筋小麦、优质稻、高蛋白大豆,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参与记者:侯文坤、宋晓东、张志龙)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574-256079-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责任编辑 /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