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题:汗水的分量
新华社记者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更加美好的生活,以锐意创新、勇于拼搏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一)“逐日”的故事
【总书记的嘱托】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科技人员王腾:“科学研究没有终点”】
403秒!中国“人造太阳”获重大突破。
4月12日,我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对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这一天,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核聚变大科学团队,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追梦“逐日”。
“90后”王腾2014年成为“逐日”团队一员,牵头负责等离子体运行对超导磁体失超检测的干扰抑制优化研究。
国内外没有可参考的案例,甚至这个概念是否成立都曾被人质疑。为攻克技术难关,王腾整日泡在实验室里“找解法”。不知熬了多少个夜、经历了多少次失败,终于建立了一套动态反馈补偿系统,保障装置安全稳定运行。
来不及咀嚼成功的喜悦,创造新纪录后的第二天,王腾又和同事们投入到新的科研任务中。“科学研究没有终点,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王腾说。
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王腾”们朝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勇毅前行。
(二)“深耕”的故事
【总书记的嘱托】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
【新农人曹曦:“让乡亲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清晨温度低,千万别大意……”早上5点多,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大绥河镇,曹曦穿梭在各个育苗大棚察看秧苗长势,并给村民叮嘱注意事项。
2016年,曹曦从英国爱丁堡大学金融学专业硕士毕业。在吉林鼓励返乡人才就业和创业政策的感召下,曹曦回到家乡流转了4500亩土地,成为一名新农人。从未接触过农业的他从头学起,在田间地头起早贪黑地忙碌,很快成了行家里手。
“农业是古老的行业,但是农业技术和农业商业模式却处在不断迭代之中。我要将掌握的金融知识与传统农业结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出一份力。”曹曦说,他将金融专业的运筹学应用到农业管理中,实施单元化管理,生产环节全过程推行机械化、智能化种植,通过测算达到种田效率最优比,“原本2000多户村民种植的4500亩土地,如今只要100人就可以实现集中种植,每户年收入比过去增加了2万元。”
曹曦还把闲置民房打造成集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耕休闲于一体的民宿,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让原本守着土地过日子的农民有了更多选择。
年近70岁的单景库祖孙三代都在曹曦这里上班,单景库打零工,儿子是拖拉机手,孙女在民宿做服务员。“我们现在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单景库笑得合不拢嘴。
“我的理想就是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乡亲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育苗大棚里,水稻秧苗郁郁葱葱,曹曦畅想着未来。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如今越来越多像曹曦一样的年轻人、知识分子成为新农人,在农村广阔天地中耕耘、收获。
(三)“匠心”的故事
【总书记的嘱托】
去年4月27日,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工匠牛黎平:“吃人嚼过的馍没味儿”】
“汽车顶盖用机器抓取的话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牛黎平扯着嗓门跟生产线上的工人一边比划一边交流他正在研发的汽车顶盖自动抓取焊接系统。
牛黎平是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焊接工艺技术员。终一生,专一技。工作以来,牛黎平一直怀揣梦想——让中国的重卡汽车制造真正强起来。
“吃人嚼过的馍没味儿。如果只是在过去的技术水平上打转转,我们的产品就无法进步。”牛黎平全身心扎进了提高制造工艺的车间一线。
10多年来,牛黎平及其团队沉住气、静下心,研发了20余项自动化装备,其中有1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让“傻大笨粗”的重卡汽车日益轻量化、智能化。
他主导研发的全自动前围多阶钻孔工装设备,让汽车前围板的打孔时间从60秒缩短到10秒。车门铰链焊接加强板挡住了浓烟和强光,消除了工人的健康安全隐患。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牛黎平”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守“匠心”,创新突破。
(四)“秘笈”的故事
【总书记的嘱托】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工程管理者刘振江:“一丝一毫都关系到建设工程的质量”】
“如果不能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不仅影响交接,也不利于精益求精施工习惯的养成,‘雄安质量’就会打折扣。”刘振江说。
又是一次夜查。凌晨一点多,刘振江在一个工地发现有建筑垃圾和物料随意堆放的情况,随即把30多个值班人员召集到一起重温“施工秘笈”。
刘振江是中国雄安集团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每天在项目工地往来,带领团队苦练“施工秘笈”。这份“秘笈”,从功能、工期、工法、工艺到工序,涵盖了施工管理全过程主控要素。
“一丝一毫都关系到建设工程的质量。”刘振江的严格是出了名的,更出名的是他像尺子一样的眼力。一次,他带着项目管理人员到雄安国际酒店项目工地例行检查,发现门前广场两块地砖铺得不平整,当即拿出工具蹲下身测量,果然两块砖相对高差超过了2毫米。
刘振江说,我们是“未来之城”的建设者,练好“施工秘笈”,就是为了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好。
累累硕果,背后是滴滴汗水,而每一滴汗水都饱含着奋斗、创新、突破和精益求精的分量。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万千劳动者挥洒汗水,踔厉奋发,谱写一曲曲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领衔记者:李凤双
文字记者:范世辉、巩志宏、冯维健、李亚楠、戴威、孟含琪
海报制作:范世辉
出品:霍小光
监制:车玉明
策划:王曙晖、冷彦彦
编辑:王曙晖、冷彦彦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736-291510-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责任编辑 / 刘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