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据10月27日澎湃新闻网报道,半个月前,某头部电商平台率先推出“双十一”第一波预售预热活动,比去年提前了10天。与此同时,各大平台的直播主播也同步开启了“双十一”预售活动。然而,不少消费者投诉称,“双十一”预售产品比直接购买更贵、预售结束后立刻降价,“尾款人”变“韭菜人”……
在“双十一”“618”这样的网络购物节期间,预售模式频频被消费者“吐槽”。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商家以预售期为幌子,故意拖延发货时间,甚至随意更改发货日期,有些商品延迟收货的时间甚至长达一个月,存在超长预售问题。此外,还有“尾款”涨价、预售商品不保价、承诺赠品不兑现、“最低价”宣传不属实等乱象。
预售制本应实现多赢,比如,商家可以通过预售登记方式精准订货生产,实现成本最小化;消费者通过让渡一些收货时间来获得更优惠的价格。然而,现实中的预售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影响了消费者的网购体验,如后期收到的商品与前期展示的货不对板等。预售模式让商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交易主动权”,在制定价格和确定发货时间上对消费者进行细分,而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安排。于是,预售商品发货时间越来越长、不退不换、不确定发货时间等“霸王条款”渐渐多了起来,甚至还有商家收到预售款后“跑路”……正如消费者所说,电商预售模式正在抱怨与不满声中走样。
预售模式,只要双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本无可厚非,但必须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别让电商预售变成了一场侵权“预谋”,需要多方合力,平台有责任督促商家守约,对商家推出的预售模式,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监管部门对预售模式中存在的乱象要加大惩治力度,遏制预售模式乱象。从预防的角度看,规范电商预售还需要监管预置,比如建立侵权预警机制,对“超长预售”要有“超前监管”,及时识别风险。此外,消费者也要增强维权意识与防范意识,对预售商品保持必要的理性。
电商预售模式乱象是近年来网购乱象中的新问题,从电商平台到监管部门,都应守土有责,合力遏制不合理预售乱象,为消费者填平“消费陷阱”。保护好网购消费环境,也是在保护网络营商环境,最终获益的则是网购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business/show-253-337741-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