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一个出版人笔下的鲜活记忆

时间:2024-12-28 17:51:36|来源:光明网|点击量:939

作者:刘运峰(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李昕在出版界颇具知名度与影响力,其专业能力和写作才能均获得业内与读者的认可。他曾先后任职于人民文学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北京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等单位,策划、编辑过许多有影响力的图书,同时,他还出版过多部专著、散文集。最近由上海三联书店推出的《翻书忆往正思君》,是他的第11部作品。该书收入近30篇回忆人物的作品,精彩故事扣人心弦,同时配以散文式的评论,读之令人赏心悦目。

一个出版人笔下的鲜活记忆

《翻书忆往正思君》

李昕著

上海三联书店

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书中所记载的皆为李昕的亲身经历,皆属第一手资料。1982年,李昕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自此之后,便将自己的精力与时光倾注于编辑出版事业,数十年来,结识了不少在学界颇具声望、广为人知的大家。他积极地向他们约稿,用心地为他们编书、出书,其间还幸运地得到许多出版前辈的悉心教导,收获了宝贵经验,从而在出版领域逐步取得诸多成绩。

在书中,他以敏锐的观察与深刻的感悟,记录了自己出版生涯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仅读书封上的名字,就足以吸引读者关注:钱学森、杨振宁、钱锺书、周有光、王世襄、杨绛、马识途、邵燕祥、沈昌文、王蒙……可以说,此书是出版人对一段过往岁月鲜活而真实的记录。

周有光年过百岁时,身居陋室,但依然坚持每天读书、写作、上网、思考,随时关注国内外大事,力求搞清楚各种新的课题,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对此,李昕在书中说:“这是一位特别令人尊敬和钦佩的老人,他以百年的阅历,洞见历史,思考人生,给人智慧和力量。”

杨振宁虽长期身处异国,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1957年8月9日,父亲杨武之在日内瓦与儿子儿媳分别之际,手书纸条:“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杨振宁一直随身携带,谨记于心。自从1971年第一次回国,他便致力于协助和支持中国发展科技和教育、培养人才,成为“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周培源语)。为了在科技上赶超世界领先水平,他不断呼吁中国开展自由电子激光的研究。回国后,他不断为国家科技发展建言献策,这些事迹在书中得以呈现,读来直击人心,令人动容。

李昕和作家王鼎钧一直通过书信往来,王鼎钧在信中所引述的“改变那不能接受的,接受那不能改变的”,曾给李昕很大的启发,甚至将这两句话视为几十年编辑生涯的总结。在李昕看来,其中包含着很多人生智慧,“从走上编辑道路那天起,就怀抱文化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希望通过编好书来促进社会和思想进步。这就是要‘改变那不能接受的’……但是,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目标我们无法达到,或者无法一步到位。这时,我们需要灵活处理,不能大步走时就小步走,不能快步走时就慢步走,总之还是要坚持往前走。这就是必须尊重现实,‘接受那不能改变的’。”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身努力与他人助力,于关键阶段尤是如此。在李昕的出版生涯中,曾蒙韦君宜、屠岸、陈早春等前辈提携,其在书中所叙经历便是见证。

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的韦君宜,表面看起来不苟言笑,难以接近,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却表现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完美结合。李昕评价她“是真正的勇士,也是真正的智者”。

在《君子屠岸》一文里,李昕写道,当年他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入职的五名大学生中唯一的党员,实习期满后,人事处打算安排他从事行政工作。李昕内心极不情愿,可又担心给领导留下不佳印象,便去找时任出版社党委书记、总编辑的屠岸说明理由。屠岸认真听完李昕的讲述后,仅简短回应“一言为定”,便满足了他成为编辑的心愿。不难想象,若没有屠岸的应允,李昕或许会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在此后工作与交往中,屠岸也展现出了诸多令人敬重的品质与举动。在李昕生病期间,身心俱受折磨,心情烦躁且精神悲观,屠岸特意写来长信,鼓励他安心养病,以积极的心态同疾病抗争。在文末,李昕的万千回忆与感慨最终融汇成一句话:屠岸,真君子也!

在《倔强而沉静的书生》一文中,李昕讲述了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的陈早春,曾给予他的诸多帮助。在选择专业方向时,李昕打算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的工作,既编书又做研究。但陈早春建议他,可以从现代文学入手,利于日后拓展。在此后的工作中,陈早春对李昕的工作成果也高度认可,并给予重奖。尽管李昕曾两次因年轻气盛而顶撞他,但他不仅没有“秋后算账”,反而叮嘱李昕要“加强思想修养,克制感情冲动,磨炼自己的性格”。得益于老领导的理解与宽容,李昕在职业生涯中收获颇丰,他的出版实践也传承着来自前辈们的传统、精神与风范。

身为出版人,李昕对出版家理解最深且着墨最多。本书中对出版家的描绘颇为详尽,曾彦修的善良与通达、蓝真的真诚与热情、杨德炎的敏锐与温和、高贤均的执着与勤奋,皆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书中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这些出版界往事,好似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群贤肖像,照亮文化传承之路,引人无尽追思。我曾看到一句切中肯綮的评价,借以点睛:书的出版过程常常起伏波折,人则各有其独特经历和特异魅力,两者在作者的叙述中奇妙相连,由书见人,由人见智慧,见精神。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342620-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李宗文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现实题材亮眼 创新表达出圈
  • 下一篇:【地评线】河声丨回首2024年国风热潮:传统焕新与文化远航